張妍華

摘要:聽力理解是一個語言與思想相互作用的復雜心理過程。本文采用有聲思維研究方法,選擇了60名來自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作為被試。筆者對有聲思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了轉寫、切分和標注分類,根據Anderson的語言理解三段式認知框架來分析被試的聽力理解障礙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認知;有聲思維;聽力理解障礙
聽力理解在日常交際和二語習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聽力理解一直是當今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本文采用有聲思維研究方法,根據Anderson的語言理解三段式認知框架來分析被試的聽力理解障礙并提出解決建議。
理論依據
Anderson(1996)提出語言理解三段式的認知框架。他認為語言理解包括感知加工(perception),語法分析(parse)和實用(utilization)三個階段。感知加工是對聲音或書面信息的編碼。在該階段,聽者密切注意輸入,并將聲音保留在有回聲性質的記憶中。語法分析過程是將聽到的詞轉化為這些詞的組合意義的心理表征,出現于根據語法結構或意義提示切分話語,然后重新組合這些被切分的語段生成原有順序的有意義的表征。在實用階段,聽者對輸入的信息會做出不同的推斷完成理解。感知加工、語法分析和實用表示不同的加工階段(姜維煥,2006)。
研究方法
考慮到英語聽力認知過程的高度復雜性,該研究采用有聲思維實驗方法來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科學。有聲思維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用來揭示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時所經歷的心理過程(Faerch and Kasper,1987;Ericsson and Simon,1984,1993).
與調查問卷等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聲思維能夠提供被試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工作記憶的最全面內容;并且隨時間連續觀測。通過有聲思維實驗所收集的數據能夠更客觀有效地反映被試在完成測試任務時的認知過程。
本實驗隨機抽取西安交通大學的63名學生參加了有聲思維的實驗,其中3名學生因完成實驗測試時完全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心理過程被淘汰。最終選定60名被試的有聲思維錄音文件用于該研究。該實驗所用聽力測試題均依據聽力認知過程、Anderson 的三段式理論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理論擬成,并通過SPSS軟件測試分析來保證其信度和效度。筆者對有聲思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了轉寫、切分和標注分類,并對結果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
實驗結果討論
通過分析被試的答案和轉寫的錄音可以得出,學生的聽力障礙主要出現在以下13個方面:
1.遇到陌生詞匯
2.很難區分發音相似的詞匯,比如thirteen 和 thirty
3.語音語調的錯誤理解,比如really?和really!
4.單詞的正確讀音和學生自己的錯誤讀音不一致
5.語速太快,特別是長難句
6.學生可能覺得一些詞很耳熟,卻不知其意思
7.學生總是用中國思考方式,理解時總是要經歷先在腦子里將所聽到的英文翻譯成漢語,然后再理解意思
8.學生在聽并理解剛聽到的語言輸入時,往往錯過后面的語音輸入
9.學生在處理信息量特別大的aural input時,經常很快忘記已經聽到的信息
10.學生雖然理解句子里的大多數詞匯,卻無法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
11.學生理解了句子的字面意思,卻未能正確理解句子內涵,并作出錯誤推理
12.學生缺乏語言文化等背景知識
13.焦慮,不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障礙
根據Anderson的三段式理論,其中1-7存在于感知加工階段,8-10存在于語法分析階段,11-12存在于實用階段。13屬于情感因素。每種聽力障礙導致被試做錯題目的次數如下:
從上圖可以看出,被試做錯題目共計221次,其中感知加工階段101次,語法分析和實用階段均為55次,情感因素10次。故感知加工階段需要師生更多的關注和有針對性的學習。
針對以上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障礙,我提出以下幾個解決建議:
第一,打好語言基礎是前提。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發音,語法,基本詞匯和基本句型,保證發音正確并很好地建立詞匯及其意思之間的正確聯系。
第二,學生應盡量運用各種有效聽力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主要包括推理,演繹,猜測,聯想,反復和翻譯等等。元認知策略主要包括一系列自我管理方法,如計劃,監督,測試等。這些都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聽力理解。
第三,熟能生巧。對于非母語學習者,還是很有必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不斷練習,不斷總結,才能不斷進步。
最后,掌控好情感因素。負面情緒就像阻礙聽力輸入的屏障,所以學生必須盡力克服焦慮,不耐心等。他們必須心平氣靜,專心并且充滿信心地完成聽力任務。
結論
該研究采用有聲思維的研究方法和認知理論探測了英語學習者的聽力認知障礙,對今后國內英語聽力領域的認知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對豐富二語習得的理論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該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被試僅限于60名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的學生,被試數量和代表性不足,未來研究可以使用更多不同背景的被試;影響聽力認知過程的因素很多,例如記憶、智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本研究并未涵蓋以上因素,所以未來研究應該盡量涵蓋盡可能多的因素甚至研究各個因素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5th Edition[M].New York:Freeman,1996
[2] 姜維煥,從認知角度探討聽力問題[J],現代外語教學研究,2006
[3] Faerch C.& Kasper G.,From product to process – introspective method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In Faerch F.and Kasper G.(eds.),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pp.5-23).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7
[4] Ericsson KA.& Simon H.Protocol analysis:verbal reports as data.[M] Cambridge:MIT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