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環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構建高校“互聯網+”資產管理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出在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資產管理”思維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探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資固定產管理 管理新模式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C-0101-02
2016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顯示我國高等教育“硬件”建設數量上呈井噴式增長,從2010年到2014年年底,全國高校固定資產總值增加42.15%,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增加57%。由此可見,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高校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推動了我國高校的高速發展,也使高校的固定資產大幅度增加。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方式方法相對滯后,不論是宏觀的體制機制建設上,還是平時的管理細節上,都很難適應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總體要求。固定資產管理作為當代高校新型信息化教育重要的輔助手段,如何提高固定資產的科學配置和最大利用率,促進高校資產管理的科學水平;如何建立起與高校信息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是高校高速發展過程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高校在管理上過于渙散,在固定資產管理上組織不力、落實不嚴,配備的固定資產管理人員不夠,導致固定資產不能科學管理,造成固定資產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存在漏洞,這對高校的穩定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隱患。有的高校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嚴格按照“誰使用、誰保管”的原則進行資產管理,存在固定資產采購合理性較差、入庫登記保管手續不健全、領用及調撥處置不科學等現象,造成固定資產隨意放置,甚至造成固定資產流失,間接地導致高校的經濟損失。
(二)建檔立卡不到位。在現行管理體制下,我國高校的固定資產管理主要以部門管理為主,難以明確誰對國有資產管理負責。同時,不少高校的固定資產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依舊停留在手工登記造冊,工作效率不高,也無法全面反映資產的閑置狀況、存量分布和動態變化。另外,由于資產主管部門與資產使用的職能部門缺乏一體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對所有固定資產進行登記造冊建立起唯一有效的“身份證”標識,導致固定資產賬實不符,難以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
(三)動態監控不到位。高校存在校區分散、人員分散且缺乏專人管理,導致資產無法實現全方位動態監控。有的高校僅由學校財務部門對全校固定資產進行電子價值的數字管理,有的高校僅由后勤管理部門對全校固定資產進行登記造冊的管理。在現實運作中,各類固定資產又分散到各使用部門管理,導致管理松散、責任不清、追責不明。這不但影響了學校領導的整體決策,也影響了資產的優化配置和發揮最大使用效益。
二、構建高校“互聯網+”資產管理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在適應潮流發展,把教育信息化建設作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的快速提高,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然而,作為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的固定資產,在我國一些高校尚以簡單手工記錄的方式對固定資產進行登記造冊管理,并未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實現固定資產管理的網絡化、信息化、實時化的管理目標。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大量的教學設備不斷購進,基建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越來越跟不上高校發展的步伐。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固定資產管理使用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而實現固定資產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這將是“互聯網+”環境下探索與實踐高校固定資產信息化與自動化管理的創新模式。
三、“互聯網+”環境下打造平臺構建高校資產管理新模式
(一)運用“互聯網+”打造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能夠實時反映高校固定資產的整體狀況,具備查詢和跟蹤功能,確保固定資產安全,最突出的特點是其能夠起到“時時、處處、人人”的作用。高校運用“互聯網+”打造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借助平臺相關的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固定資產的精細化管理。高校各個部門也可以通過平臺發布資產需求、庫存、報廢等信息,實現固定資產的“流動”管理。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的自身內部管理模式,促進固定資產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進而提高了固定資產的綜合利用水平。
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根據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業務需求,通過平臺數據接口將各個不同的職能部門連接到平臺上來,形成數據共享和業務聯動。平臺要重點開發以下模塊:建筑管理模塊、國土管理模塊、設備管理模塊、圖書管理模塊、文物管理模塊、家具管理模塊、辦公管理模塊、植物管理模塊等。同時,為了更好地支撐固定資產的互聯互通管理,平臺要具備無形資產管理、采購管理、報修報廢管理、共享使用管理、固定資產折舊管理等應用和協調功能。
(二)以平臺搭建為抓手構建網格化固定資產管理新模式。高校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的建設和使用,將為高校實施固定資產網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高校固定資產網格化管理就是用數字信息化方式管理固定資產,在全校范圍內,主要將房屋及構筑物、土地及植物、儀器儀表、機電設備、電子設備、印刷設備、衛生醫療器械、文體設備、文物及陳列品、圖書、家具、行政辦公設備等不同類型資產分為相對獨立的“格”,確定每一“格”的管理專員及管理權限,負責管理“格”內資產業務,將網格的管理職責落實到人,進而建立起全覆蓋、無盲區的高校固定資產“網格化”管理體系。
同時,高校要充分依托最新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基于手機的固定資產管理APP動態監管平臺。手機APP動態監管平臺將強化高校上下溝通和聯動,所有固定資產管理員能夠“時時、處處、人人”為師生提供資產使用、申請維修、報廢處置等業務的手機平臺處理,一攬子解決教職工多部門奔波簽字之苦。通過建立高校固定資產網格化管理及手機APP管理平臺互為補充的一體化管理體系,實現固定資產管理方式網絡化、業務分析信息化、資產指標實時化、動態監控常態化,從而構建新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新模式。
四、加強“互聯網+”高校資產管理平臺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一)在制度上要完善資產管理配套制度體系建設。高校不斷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和處置的規章制度,才能為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高校要制定一套科學、嚴密、系統、有效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根據《高等學校新會計制度》精神,要及時完善及制訂出臺相對應的《高等學校固定資產管理辦法》《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細則》等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使用制度、購置制度、定期檢查制度、報廢核銷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固定資產購置、使用、保管、移交、處置及損壞賠償等各環節都有章可循,切實做到用制度管理固定資產。
(二)在管理上要加強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在使用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后,對高校內部的資產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其一,高校要堅持“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原則,明確學校一級與院、系及職能部門等二級使用部門之間的固定資產管理關系,建立結構簡單、通俗易操作的管理運行機制。其二,要改變固定資產數字價值與實物價值不相符的情況,加強網絡化統一資產管理平臺與財務平臺的有效對接,實現全校固定資產調配處置與財務平臺同步更新、賬目一致。
(三)在宣傳上要加強資產保值增值的宣傳。要通過門戶網站設立專欄、定期舉辦培訓班、開展固定資產清查等形式,宣傳固定資產管理政策法規,讓廣大教職員工了解固定資產對學校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和保障性,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覺遵守固定資產管理法規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王觀宏.淺析高校固定資產管理[J].財會學習,2016(15)
[2]丁連勇.淺談固定資產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4)
[3]代惠茹.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商,2015(52)
[4]黃忠林.《高等學校新會計制度》下的固定資產管理[J].內江科技,2015(11)
[5]黃鵬奎.淺談民辦高校固定資產管理[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0)
【作者簡介】楊 環( 1974— ),女,廣西博白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財務處副處長,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