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蕾+劉允華+任月肖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日漸不能滿足時代與高職院校學生的需求,如何探索一條適應時代發展與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思政老師面臨的新課題。文章以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對互聯網時代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優學院;模式;創新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背景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每名大學生的必修課。本門課程涉及國際國內重大、熱點事件,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多方面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動態性強。本門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任課教師需要在第一時間將大學生關注度高、與社會實際和大學生思想實際緊密聯系的重大事件及社會現象進行信息傳遞與講解分析,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形勢與國家大政方針。
由于受到師資隊伍、教學設備與場地、規章制度等限制,以往我院《形勢與政策》課主要采取單一的面授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一般,學生認可度不高。單一面授的教學模式雖為傳統、主導的教學模式,但不能很好地適應目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環境與學生需求。
面對新挑戰、新問題,就必須改變單一的面授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設計理念,創新我院《形勢與政策》教學模式。從去年開始,我院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循序漸進開展了創新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符合我院學生特點且實效性強的教學模式。
二、依托優學院平臺進行教學模式創新
1.重構實效性強、針對性強的課程內容結構
針對單純面授的弊端,我們對《形勢與政策》課程進行了結構上的改革。將《形勢與政策》課程由以往單純以課堂理論講解為主的模式改革為理論知識傳授、課程熱點探析及實踐教學體驗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其中理論知識傳授――學生登錄優學院平臺觀看網上課程視頻占教學內容的50%;課程熱點探析――人文大講堂、翻轉課堂占教學內容的30%;實踐教學體驗――課外實踐活動占教學內容的20%。
2.依托優學院平臺構建網絡授課新模式
《形勢與政策》以往主要采取課堂講解的方式,任課教師借助PPT課件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視頻資源進行課堂授課,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一般。利用優學院平臺,我們建立起網絡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來自人民日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等機構權威專家進行專題策劃和講授,學生掃描二維碼可觀看專家同步講授視頻。
3.課程熱點探析――構建共享課堂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課后以學生作業為主,重在知識傳遞,不重視能力培養。我們在設置網絡線上學習的同時,加大了線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設置見面課,采取集中釋疑、小組討論、知識競賽、辯論賽、實踐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知識到能力的內化,寓教于樂。大大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趣味性、針對性,通過圍繞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課程內容改革需要,開設涵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黨的建設研究、形勢熱點研究等方面內容的人文大講堂,有效彌補線上網絡學習因時間有限而致內容有限的弊端。老師通過生動的講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增強了學生的發展后勁,提高其高遠的人生境界。
4.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
實踐教學體驗是課程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重要環節,是《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橋梁。實踐教學體驗,將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第二課堂教育相結合。以優學院平臺《形勢與政策》理論課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情況,開展經典閱讀、校園調查、社會調查、專題研討、影視觀摩、專題研究活動、志愿服務、課外活動等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實現實踐育人的教育目標,以增強《形勢與政策》理論課的實效性。學生每學期按照課程教學要求至少參加1次實踐教學體驗活動。理論實踐一體化模式打破了傳統面授模式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網絡學習中理實脫節、只知不行的瓶頸。通過創新模式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入耳、入腦、入心,使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畢生難忘”。
5.構建綜合全程考評模式
為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我們采取多元考核,將《形勢與政策》課學生成績評定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理論知識傳授考核。理論知識傳授考核實行自主學習、自主考核,不統一安排考試時間、地點,學生必須在課程規定的學習時間內登錄優學院平臺自主完成網絡課程所有環節的學習。理論知識傳授考核采用百分制,占課程綜合成績的50%。
第二,課程熱點探析考核。人文素質部根據不同課程,每學期推出涵蓋思想政治教育類、心理健康教育類、人文素養教育類等內容的系列知識講座,學生自主選擇,每人每學期至少參加1次知識講座。知識講座考核采取現場參與和微信參與相結合,參加講座的學生通過信工觀天下微信平臺參與互動,評定成績。知識講座成績評定實行百分制:現場參與的得70分,現場參與且參與微信互動的得90~100分。學生必須親自參加知識講座,杜絕任何形式的抄襲、搭便車等行為,一經發現,成績記為零分,課程熱點探析環節考核占課程綜合成績的20%。翻轉課堂通過教學成果的各類展示,獲得10%的成績。
第三,實踐教學體驗考核。每學期《形勢與政策》理論課至少設置1項綜合實踐教學項目,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學生自主選擇,每人每學期至少參加其中1次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考核采取現場參與和微信參與相結合,現場參與包括參加比賽、組織管理、觀眾參與等形式,微信參與包括微信討論、點評等形式,以信工觀天下微信平臺進行統一考核,評定成績。
課程最終考核成績由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參與討論、在線考試、社會實踐教學成果、人文大講堂、翻轉課堂活動參與等組成,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結合人機互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突出教學評價全程化、評價主體多元性、考評結果科學化,凸顯了《形勢與政策》綜合全程考評模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