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李園東
摘 要:當今高職教育的特點大部分都是服務當地企業,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和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整體素質。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還是出現了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高新產業的更新換代之快,已遠遠超過學校學生所接受的“知識”;高職教育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但是理論知識嚴重匱乏;追求物質化的社會風氣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沖擊較大等問題;本人通過研究高職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希望能給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職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69-01
一、研究對象
高職教育、學生、問題、對策。
二、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以及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速并呈現出良好的態勢。隨著高等教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大多數高等專科技術學院為了達到培養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技術人才的目標,主要從有關制度入手快速轉移到高職院校發展方向上,日益增加的高職院校學生以及利益多元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造成了現在高職教育普遍的幾個問題。
三、存在問題
(一)高新產業的更新換代,已遠超高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所接受的“知識”
社會的高速發展,這就使得高新企業在競爭中要不斷淘汰舊設備,舊技術來適應弱肉強食的殘酷的競爭,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下去。而高職教育因經費有限,教師的理論知識脫離企業中的實踐,學生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企業很早之前淘汰下來的過時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這就造成了很多企業寧愿去中職招聘也不愿來高職招聘一樣,因為大家學的都是被企業淘汰的過時的知識。而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也發現這樣的問題,可是因為企業涉及到保密原則,不可能把最新的儀器設備放在學校里進行講解操作,這就造成了目前的一個瓶頸。
(二)高職教育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但是理論知識嚴重匱乏
中國高職教育的招生因為在升學的時候大部分同學的成績要求不高,在學習上又缺乏自主性,經過這幾年的工作實踐與教授課的一線教師和被接受知識的學生交流,他們普遍認為理論課缺乏生動性,都是一些需要理解和強記的知識,一些高深的知識又過于難學,很多同學在上課的時候不是睡覺就是玩手機。通過專家訪談法,了解到很多企業反饋給高職院校的信息都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理論知識普遍匱乏。
(三)追求物質化的社會風氣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沖擊較大
因為媒體的負面的宣傳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追求物質化生活,也使得高職教育甚至是整個教育都存在著一種聲音,即“學習無用論”。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在大學里可以足不出戶在宿舍待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網游,外賣,網購,都成了每一位大學生必做的事情。很多大學生離開手機都像丟了重要的東西一樣,而手機本身是方便大家的,現在像一顆毒品一樣讓大部分學生迷失了自己。以至于在大學里普遍存在著:畢業即失業。真正從大學里學到了什么,他們自己最清楚。
四、對策研究
(一)校園文化積極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
高職院校存在的問題迫切要求高職院校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逐漸精細的社會分工,對于各教育者提高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學生規劃職業生涯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對于校園硬件文化的發展高職院校可以加大力度,在較短時間內建設校園軟件文化,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對高職校園文化積極建設。
(二)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職業道德是職業素質的首要方面,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培養敬業精神,增強服務觀念;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敬業思想;倡導誠實守信,全新奉獻社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努力把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意識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禁求實的作風;把職業道德教育與科技教育結合起來,把職業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結合起來,努力把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把職業道德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把職業道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落到實處。
(三)增加教育投入,拓寬教育投資渠道
資金緊缺是高職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發展的瓶頸。增加教育投入,首先要繼續加大中央,當地教育部門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依法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保證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除了教育部門的投入外,應積極接受當地企業和慈善機構對學校的資金投入,優先發展教育才能更好的支撐、服務于企業,從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四)接受當地企業技術人員的授課,實現企業學校共同培養模式
因高校教師更多的是理論知識豐富淵博,但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相對于企業里的技術人員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學生更多的就是缺少去企業實踐的機會,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共同授課,來達到對學生的全面指導和培養,讓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更接“地氣兒”。
(五)注重辦學特色
高職院校的生產與發展,歸根到底是要靠質量、特色。有了這兩點,在與其他院校的對比過程中就占有了優勢,“創新、特色”會是每個學校辦好,有競爭力的有力武器。高職院校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走特色發展之路,實行“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按照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來進行培養,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從而為當地企業服務,進而提升當地經濟水平。
(作者單位:1.南昌工學院;2.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同喜.試析目前我國高職教育之問題及解決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
[2]黃睿,鄧潤梅.胡文英發達國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啟示知識窗(教師版),(7).
[3]梁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
[4]劉滌非.國外高職教育發展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J],2007.
[5]潘艾華.對高職院校2+1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中國成人教育[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