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艷++闕怡++張志偉
摘要: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思路。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建筑學專業為例,討論其在課程設置、師資建設、教學過程和畢業成果等方面的產教融合途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建筑學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產教融合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2014年5月頒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就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產教融合是教育部門與產業部門在社會范圍內,充分依托各自的優勢資源,以互信和合約為基礎,以服務經濟轉型和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動力,以校企合作為主線,以項目合作、技術轉移以及共同開發為載體,以文化共融為支撐的產業、教育內部及之間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度融合,各參與主體相互配合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2]。我國產教融合的發展,2013年以前主要是在職業高中、中職、高職高專這類中等職業院校中實踐并發展,主要采取校企結合和校企合作兩種方式進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2013年開始一批地方普通高校開始進行產教融合的轉型發展,并于同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2014年教育部和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在河南駐馬店召開了產教融合國際論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為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力推廣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務院出臺的《決定》中也指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但就目前而言,產教融合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各高校都在進行初期的嘗試,因此現階段對產教融合途徑進行分享和討論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的主體—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是第一批入選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的獨立學院,在兩年多的實踐中學院積極采取各種方式進行產教融合的改革,其中的建筑學專業是其改革重點專業,因此將其改革途徑歸納整理與之共享。
2.產教融合的途徑探索
2.1 課程設置與職業標準相結合
專業課程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每一個高校都非常重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我校建筑學專業在進行產教融合改革以來,根據企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著重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使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相應的職業標準相結合,培養出更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企業人才需求與課程設置對照表見表2-1。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專業畢業生去向主要以建筑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為主。其中建筑方案設計師的主要職責為能夠進行獨立的建筑方案設計、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善于溝通和表達、熟悉各建筑設計軟件等,在課程設置上則對應的安排了小型公共建筑、別墅、幼兒園、客運站、酒店、圖書館、醫院、博物館、商業建筑、居住區規劃等10個專項設計課程以及計算機軟件設計課程,其中后五個設計課程為學生兩人一組用計算機設計完成,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方案設計能力,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軟件應用能力;還結合重慶市特點特安排了山地建筑與城市保護更新系列課程及山地酒店建筑設計與管理系列課程,以滿足以培養服務地方人才為目的的產教融合改革;此外,還設置了建筑及城市認識實習、建筑師業務實習等以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建筑施工圖設計師的主要職責為能夠獨立完成施工圖設計、熟悉專業相關規范和標準、熟練掌握建筑設計軟件等,對應的課程設置主要有與施工圖設計有關的理論課程以及施工圖設計課程,還有建筑材料認識實習和建筑構造實習等實習類課程。
表2-1 建筑學專業企業崗位需求與課程設置對照表
企業崗位 崗位職責 課程設置
建筑方案設計師 獨立的方案設計能力 建筑設計1-5、建筑師業務實習、建筑及城市認識實習、居住建筑設計原理、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等。
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 建筑設計6-11
設計軟件 建筑設計6-11、計算機表現等
施工圖設計師 施工圖設計、專業相關規范及標準。 建筑施工圖設計、建筑構造、建筑材料、建筑法規、建筑構造實習、建筑材料實習等
2.2 師資建設與產教需求相結合
2.2.1 師資來源及配比
普通高校的專職教師主要來自于學術型高校培養出來的高學歷人才,很多教師都是一畢業就走進了教學崗位,對企業基本狀況不了解,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即使進行了課程體系的調整,教師隊伍也不能勝任應用型課程教學。于是有些高校選擇去企業聘請課時老師參與實際的教學活動,但這又給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產教融合改革中必須進行師資隊伍的改革,使師資建設與產教需求相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不同于傳統學術型大學,也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它實現了高等教育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結合[3]。我校在進行產教融合實踐中,,不斷對師資隊伍進行調整,以人才培養方案出發,對師資進行合理配比,目前建筑學專業的專職教師中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教師占74%,兼職教師只占教師總人數的10%,且全部為有工作經驗的中級及以上職稱人才。其中在領導隊伍的建設中也大膽聘請有豐富企業建設經驗的領導來共同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宏觀把控。此外還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均為熟悉高校教學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優秀建筑設計師和教育工作者。
2.2.2 雙師型培養
在師資培養過程中,根據產教需求,對教師隊伍進行“雙師型”認定也是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改革的有效途徑[4]。我校建筑學專業根據人才培養需求和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多種措施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每學年派1-2名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工程實踐,讓教師在企業環境中參與項目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競爭力;每年暑假動員大多數專職教師深入企業進行交流學習,讓教師了解最新的企業人才需求及職業發展動態,使專業理論課及設計課教學做到與時俱進,更符合市場需求;邀請有較高專業水平的設計師及高校學者到校跟教師進行講座交流,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視野;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技術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技術水平;鼓勵教師進行產教融合的教學改革研究等。
2.3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生產和教學的一體化,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5]。在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方面,我們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兩套方案。“走出去”,主要是派遣學生到工作單位參與生產實踐,目前我校共與20家企業單位簽訂了實踐協議,每年暑假會派大三大四的優秀學生及大五畢業生到企業實習,在企業中的設計師和專職教師帶領下進行專業實踐。“請進來”則是指請進企業項目,學校為企業提供辦公環境,企業將設計項目帶到學校由企業設計師、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生可通過參與這些項目獲取學分。目前建筑學專業從地方特色出發共建立了山地建筑、歷史文化建筑、酒店建筑和景觀設計等四個工作室,每一個工作室都有一個固定的對接企業,工作室的運行和發展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這樣的模式既減少了企業的設計成本,又滿足了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為學生就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起到了雙贏的效果。
2.4 畢業成果的多項考核機制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整個大學學習效果的綜合考核,也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完成得最全面最細致的一個設計,因此在進行產教融合改革中必須重視畢業設計的改革。我校建筑學專業在畢業設計選題上就有針對性的引入了當地實際的案例,甚至有的選題就正處于招投標階段,學生在老師和企業設計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設計,老師主要負責學生畢業設計階段的過程管理,設計師主要負責對方案進行現實性的把控,最終的畢業成果由導師、企業設計師及甲方共同考核,這樣的考核體系既可以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又可以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對企業工作環境有更好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
3.結語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既不同于傳統學術型大學的研究型人才培養,也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很多高校都選擇以產教融合為導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產教融合途徑上不斷進行嘗試和改革。我校建筑學對產教融合途徑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顯現出了一些不足,比如與企業合作中缺乏長效機制和約束機制;產教合作的過程管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產教的深度融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能是高校一方的努力,還需要得到國家、政府、行業、企業在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在行動上的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定會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路。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02.
[2] 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7-10.
[3] 潘懋元,車如山.做強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與特征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15-18.
[4] 邢塞鵬,陶梅生.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