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宥康
摘要:教育新形勢不斷要求,教師要上課錘煉基本功,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居于此,提高課堂實效性成為熱門話題和追尋目標。這是一個所謂在總體前提下見仁見智的問題,每一線身在一線的教師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身為小學數學教師,關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本文從“課前準備”“調動學生”“語言觸動”“動態生成”“關注差異”和“精設練習”五個方面教學探究,利于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提高;研究與實踐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是眾多教師苦苦追尋的一種教學境界。筆者也對之深深思索,認真踐行與落實,現有以下幾點初步的嘗試語思考,現錄于此,以供批評與教正。
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有“備”而來,是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必要條件。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我們首先應該對其有充分的了解。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包括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經驗以及個性特點等等,甚至包括興趣愛好。對學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幫助設計好一個能被學生所接受甚至產生共鳴的課前預案。另外,新教材的編寫呈現出新的特點,內容的編排也有較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拿捏好教學難度。以數據的統計來說吧,舊教材是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統一編排,集中學習。而新教材則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把這些內容安排在不同年段。低年級段就讓學生先接觸和體驗一下統計的思想,然后再逐步深入。這就要求老師要能對新教材有整體的了解,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到“吃不完”的學生,又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孩子。學生不同,教學內容在變。我們的教學方法也就應該合理選擇。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習的內容,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結合不同的學生個性特點,靈活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效率。
調動學生:提高課堂有效性效的關鍵。學生學習狀態不同,學習效果也迥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對于小學的數學課堂來說顯得尤其重要。一些老師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好或者想盡快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采取全由自己包辦代替,全由自己講解說明的教學方式。這樣,往往打亂學生的解題思路,干擾學生的正常思考。殊不知,教師控制一下講解時間,自己少講一點,讓學生多點思考,學習效果反而會好。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最好采用“先學后教”、“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推到學習前臺,主動學習,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有效提高學習的效果。
語言觸動:提高課堂有效性效的潤滑劑。就小學數學語言而言,抽象性是其特點,科學性是其原則,準確性是其靈魂。然而,我們數學課堂上的語病卻時有發生。例如:開始教學“0的認識時”,就說成“0表示沒有”。這里就忽視了數學知識教學的階段性,因為以后還要學習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用“0”來表示;“0”還可以表示界限。所以準確地說應該是:一個物體也沒有可以用“0”表示。數學課上的科學術語很多,稍一說錯就會造成知識的偏差,誤導學生,數學課上有些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導致教學思路模糊,學生聽起來頗感費力。除表達的準確性外,老師上課時的語速、語調都可能影響到一堂課的實際效果。雖然老師的思路還算清晰,方法也算正確,但還是有些學員跟不上節奏,有些則覺得太累,頭腦發熱,而難以集中精力了。而與此相反,如果老師語速合理,不快不慢,既讓人有時間去思考,又不會讓人覺得節奏緩慢而分神。語言是一門藝術!好的教學語言對于被很多人都認為比較枯燥的小學數學學科而言更為重要!
動態生成,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現在小學生所接觸的信息量已是今非昔比。有些老師還把學生的思維水平和知識量定位在自己那個年代,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奇思妙想”甚至是“異想天開”不但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加以選擇利用,反而在心里埋怨現在的小學生難教,不聽話。大家都知道在水利治理工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疏導!其實上課也是一樣,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教學內容提出具有挑戰性且有價值的問題資源,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預設、以真誠寬容地態度接納學生,為學生問題的生成創造良好的氛圍。尊重不同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發現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觀點不能有效的加以肯定,課堂上生成的動態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大大降低課堂的教學實效。
關注差異,讓課堂效率落到實處。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等是千姿百態的。課堂上,教師必須認知和尊重學生的這個差異,才能讓課堂變成全體學生的舞臺,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能有問題可想,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如果能夠真到做到這些,這些課的實效性肯定可以落到實處。總之,課堂是屬于每個學生的,讓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問題和任務,每個人能完成屬于自己的問題和任務。當然,這樣的任務也是多方面的,多層次,多變化的。
精設練習,讓課堂效果得以鞏固。個人認為這樣設計課堂練習比較好:練習的層次性。《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認為練習的層次性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新的理念,而且循序漸進的練習坡度與難度,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練習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完新授知識時已經接近課堂的尾聲,精力上已比較疲憊,這時來幾道趣味性很強的練習顯的尤為重要。練習方式多樣性。練習的設計不僅限于動筆算,動口說、動手做也是很重要的練習形式。比如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又如在學習利息和利率前可以讓學生去銀行做個小調查,這都是很好的練習形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每一個教師記在心頭、落實在行動上的一件事情。體現著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凸顯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大寫的是教師對教育的忠誠!
參考文獻:.
[1]陳賽珍.例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追問藝術.中學課程輔導.2015.1;
[2]金慧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的探討.新課程學習.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