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萍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數據共享,推行公開透明服務,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共享“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
一、“互聯網+政務服務”拓寬了機構編制管理新模式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革命的代表事物,“互聯網+”時代電子政務應當成為政府管理創新的重點和技術基礎。2015年7月,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就政府管理在“互聯網+”時代下,電子政務的發展趨勢和最佳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重大工程,積極推進云計算和物聯網發展,加強行業云平臺建設,支持行業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加快多領域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
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對于我們機構編制部門來說,就是要大力推進“互聯網+機構編制管理”,積累有效數據,減少中間環節,實現扁平式、網格化、動態化的管理模式,為機構編制管理的前瞻性提供最有力的支撐,提升機構編制資源利用的效率,改善政府治理的“血液”,真正讓互聯網與政府改革相融合,碰撞出火花。“互聯網+機構編制管理”,不僅僅是把服務趕上網來監督,而是把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機構編制管理中來。機構編制部門接軌互聯網,是要著眼于數據應用而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機構編制管理”的本質是傳統政務服務的數據化、在線化,進而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匯集成為機構編制管理可以參考的鮮活的數據,實現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提高機構編制管理的效率和準確率,從而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實現條件
(一)整合共享是前提。“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都需要對現有分散在各部門、各層級的政務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的協同和共享。當前,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問題尚未根本遏制,建設分散化、應用條塊化、信息割裂化、服務碎片化的現象較為突出,一直困擾政務信息化多年的“老三難”(互聯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同難)問題仍然存在,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子政務綜合成效進一步發揮的重要障礙,也是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亟待清除的“絆腳石”。要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就必須對這一“痼疾”進行破解。
(二)深化應用是關鍵。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理念為公眾提供更為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成為構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在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微博、微信、政務APP等互聯網平臺開展為民服務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政府網上服務在實用性、有效性方面與公眾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常常面臨“提供的服務不需要、需要的服務找不到”的尷尬,群眾辦事滿意度也一直不高。而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當前政府服務提供部門缺乏對公眾在網上的真實需求和服務體驗的了解。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加強政務服務大數據應用,以大數據創新網絡服務模式,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個方面做好政務服務大數據應用工作。
(三)標準體系是保障。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過程中,建立統一規范的政務數據標準體系十分必要。不論是“一號”申請、“一窗”受理,還是“一網”通辦,都會涉及到數據的校核、共享、互認,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些工作將無從開展。就技術層面而言,關鍵是要構建三類數據標準。一是建立適應“一號”申請要求的電子證照關鍵技術標準和跨地區互認標準,推動制證系統、業務辦理系統與電子證照庫對接聯通,實現證照信息多元采集、互通共享、多方利用,依托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進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電子證照互認共享,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異地業務辦理;二是建立滿足“一窗”受理要求的統一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數據共享交換標準,為整合建設覆蓋全國的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奠定基礎,支持與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社會信用等基礎信息庫和業務信息庫實現互聯互通,對接各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政務信息資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通和協同共享。三是建立滿足“一網”通辦要求的多渠道、無差別、全業務、全過程服務供給標準體系,實現與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政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聯通整合,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政務服務體系,滿足“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的辦事需求,提升服務渠道的便捷性和辦事效率。
三、“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實現路徑
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關鍵之舉,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變“群眾跑腿”為“信息跑路”、變“企業四處找”為“部門協同辦”。
(一)“應上盡上”,不斷豐富政務服務在線辦理事項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就是要不斷擴大在線辦理政務服務事項的范圍。政務服務事項在線辦理,不僅意味著辦事過程透明和權力監督,也意味著公務人員工作習慣和工作方式的變革,甚至涉及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的調整。
堅持“應上盡上”,首先要求各級政府依據法定職能全面梳理行政機關、公共企事業單位直接面向社會公眾提供的具體辦事服務事項,編制統一、規范的政務服務事項目錄。凡與企業注冊登記、年度報告、變更注銷、項目投資、生產經營、商標專利、資質認定、稅費辦理、安全生產等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以及與居民教育醫療、戶籍戶政、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住房保障等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都要推行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其次,要在科學分類的基礎上,按照“一數一源、一事一碼”的原則,對政務服務事項進行統一編碼管理,形成“同一事項、同一標準、同一編碼”。再次,同步建設政務服務事項數據庫,完善政務服務事項“審核、變更、應用”的體制和機制,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鮮活性和權威性。加強數據治理,依據統一代碼,對政務服務事項進行精細化、可追溯性管理,運用大數據管理技術,真正實現“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二)“數據共享”,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流程
近年來,“辦證多”“辦事難”“奇葩證明”等問題一直困擾基層群眾辦事和企業創業創新,成為政務服務的“堵點”“痛點”“難點”。要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縮短辦理時限,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成本,共享“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必須切實推進政府數據共享。
堅持“數據共享”,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政府部門之間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在不同部門以及上下級政府之間共享,開展政務服務事項相關信息的網上驗證核對,真正做到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其次,要加快建設基于省級統籌的“政務服務數據資源庫”,推動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簽章等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堅持凡是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避免重復提交材料和循環證明。再次,涉及多個部門的政務服務事項,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開展流程再造,優化簡化服務事項網上申請、受理、審查、決定、送達等流程,實行一口受理、網上運轉、并行辦理、限時辦結,做到凡是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必須到現場辦理。
(三)“虛實結合”,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辦理
實體政務大廳服務能力強,網上政務大廳辦事能力弱,是我國現階段“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短板。要徹底改變實體政務大廳與網上政務大廳各自為政、線上線下脫節的狀況,必須切實推進實體政務大廳與網上服務平臺融合發展,推動政務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
堅持“虛實結合”,首先要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實體政務大廳,按照“接辦分離”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政務大廳“一次告知、綜合受理、分類審批、統一出件”的服務模式,做優、做實、做強實體政務大廳,全面提升實體政務大廳服務能力。其次,要堅持以人民滿意為宗旨,以全面提升政務服務供給質量為主線,依托省級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通過網上政務服務流程的優化、再造,將實體服務大廳的服務事項遷移到互聯網上,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合一通辦,形成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一體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一號一窗一網”辦理,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在政務大廳與部門之間來回跑腿的問題。□作者單位:無棣縣編辦E:TZL
關鍵詞:互聯網+ 政務服務 機構編制管理 路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