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靜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語翻譯在國際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校的翻譯課課堂,作為大多數學生接觸語言的第一站,其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如何更好地進行翻譯課程改革,從而提高翻譯課的效率,值得所有翻譯教學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本學院現階段的德語翻譯課程共開設2個學期,共96學時,旨在通過向學生闡述翻譯的基本理論知識,對德、漢兩種語言進行概括性的對比,揭示其異同,并配以翻譯練習使學生掌握常用德語翻譯方法與技巧。而教學方法則是以任務教學法為主,針對不同的翻譯任務,“逆推”翻譯,使學生針對自己翻譯的主題任務“逆推”出應該掌握的翻譯技巧及具備的能力。應用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是這種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固然不可缺少,更加重要的是實踐。這種授課方式下,學生無法得到充分的實踐練習的機會。
再有是在教材方面,德語翻譯實踐課從2009年開課至今,一直沒有選到合適的教材,上課時一直由任課教師結合綜合德語的授課進度選材料,拿到課上給學生翻譯。學生根據要求翻譯,教師點評之后,結合案例傳授給學生一些翻譯技巧。在授課方法上,一直使用任務教學法與講授法,教學模式為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在講授內容方面,講授翻譯理論與技巧當然是必要的,因為掌握了翻譯理論,有助于學生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使學生更善于思考和具體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但是,如果在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上投入太多時間,則沒有太大意義。學生在做了筆記之后,只能在教師所舉示例中體會到技巧的意義,一旦脫離示例根本無法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由于很難取得進步,或者說,由于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考察方式,即使取得進步學生也很難發現,因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興趣也不高。教師選取材料,之后或點評,或批改,工作量都很大,實際效果不明顯,學生的翻譯能力并沒有大的提高。選取材料與就業的關系不大,對于學生實際工作沒有太大幫助。
為切實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應用所學,本次課改嘗試改變以往傳統的授課模式和脫離實踐的教學內容。在授課中引入多種工作崗位的行業用語,根據企業實際工作過程對學生進行翻譯能力訓練。
與企業相結合即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主要特色。在教學中,一改以往教師隨意選擇材料的方式,在此次改革中嘗試與北京恒遠安諾科技有限公司及吉林差旅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與德國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保持聯系,將實際工作中的材料拿到課堂上讓學生翻譯,同時請企業專家來講座,講解工作中的要點。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而且可以使學生學到更多的業務知識,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在這些公司的實習。
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對于工作有關的材料從最初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因此,對于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他們能夠努力去克服。以第一次課為例,一份旅游問卷被拿到學生面前。學生在了解了漢語的內容之后,立刻開始查字典,并互相討論某個詞的翻譯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反平時完全不注意語言之間的差異的做法,而是主動地思考中德之間的相同之處及差異,從而使之前課堂上講授的翻譯理論得到了應用。因此,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提高。
有時從企業中得到的材料是枯燥無趣的,通常是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材料或者涉及科技詞匯的材料。這個時候,教師實地走訪便有了重要意義。教師通過走訪對企業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使學生不至于迷茫地翻譯所得到的資料,相當于獲取了一定的背景信息。一旦有了興趣,那么枯燥的知識、需要背誦的詞匯與短語等就不再那么困難了。
除了筆譯課,還有結合實際進行的口譯課。在口譯課中,課堂上對真實場景進行模擬,安排學生提前查閱翻譯場景下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當場翻譯,在模擬情境中體會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方向性更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安排進度,選取材料,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高,在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在教師的輔助下不僅提高專業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企業用語及除德語以外的工作中的專業知識,如貿易、交通用語,同時對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有一定了解,具備必需的職業素養。
此外,評分主體發生了改變,企業專家被邀請參與評分,這樣做,不僅有利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而且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與重視程度。他們意識到,上課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因此對課堂上所學的及課后布置的作業都更加用心投入,不再持無所謂的態度。
通過將課堂與企業知識文化相結合的方式,真正實現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以往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相當于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學習與工作的對接,替企業完成對學生的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接近德國的“雙元制”。德國的“雙元制”中,學生的學習分為在學校的理論學習與在企業的實踐操作。對于像德語這樣的語言學習來說,在學生只學到某一個階段,是無法勝任企業的實踐工作的。因此,想要真正實現把學生送到企業,可行性顯然不大。但是通過把企業的材料拿到課堂上,學生就能真正接觸企業的材料,教師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觀察與指導,使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對理論知識的實踐過程。雖然全部是在課堂上,但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雙元制”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改革對于今后的授課方向也有益處。本次課程改革中,教師通過實地參觀工作崗位,了解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獲取第一手資料,在授課中方向性更加明確。為了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具體,在平時及期末的測驗中將嘗試選用企業實際工作中所用材料,同時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評分,使得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能夠在畢業之前懂得應用外貿用語,能說、能讀、能準確地翻譯外貿與旅游相關知識。教師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從而提高就業率。通過將課堂與企業一線知識相結合,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制定出了更符合實際的課程標準,而不是空談理論。
翻譯的重要性決定了德語翻譯課堂必須高效。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授課方法,調整授課材料,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錢文彩.漢譯德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