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琴
【摘要】學習任何一門外語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流,因此,學生學習該語言,就要學習該語言相關的文化。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現很多同學缺乏這種跨文化的意識,他們只是單純的學習該語言,忽略了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本文試圖從跨文化的角度對大學英語的教學進行探討,為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跨文化 大學英語 教學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英語的語法,詞匯和句型。他們認為,只要我掌握了足夠的詞匯和句型,我就能和外國人流利的溝通。然而現實情況也許并不是這樣。在現實的交際活動中,我們掌握了詞匯和語法以及句型,當我們和外國人交流時,我們經常會錯誤百出,有時甚至不知道怎么去交流。這是因為我們母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而且每種語系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說話方式和說話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是不自覺的,是無意識的,是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導致的。因此,我們學習英語,除了學習英語語法,詞匯和句型以外,還要學習這些國家相關的文化。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的語法很好,詞匯量也很大,但是由于他們缺乏這種跨文化的意識,他們很多時候都不能很好的和外國人進行溝通。所以,作者試圖從跨文化的角度研究大學英語的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的定義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其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大學英語中,它指的是在進行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在情感方面的交流能力,能夠利用英語來獲取相關的交流信息,從而實現利用英語語言來實現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學生的英語文化學習能力和他們的交際能力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交際能力和文化意識,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
我們知道,跨文化交際是由于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而產生的。更具體的說是,從社會背景來看,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個人主義,他們崇尚個人自由,他們視個人利益為第一。但是我們中國文化,因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化更重視集體主義,當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沖突時,一般都要犧牲個人主義,即個人主義服務于集體主義。大家都知道,Ericsson Mobile Phone 的slogan是“make yourself heard”,譯成中文則是“理解就是溝通”。從這個例子中,讀者很容易就發現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這種差異的產生是由于文化所引起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培養這種跨文化的意識,引導他們用西方文化的觀點去思考問題。
更明顯的區別還體現在動物上。眾所周知,龍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中國,龍象征著神圣,強大,以及權力至上等。在古代,帝王被稱為龍的兒子。因此,我們也產生了很多與龍有關的傳說,以及關于龍的成語在中國廣泛運用,例如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等。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龍被象征著邪惡的怪物,因此,很少有關于龍的品牌的商品。如果沒有這種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與人聊天時,談起了太多關于龍的傳說就會讓對方產生誤會。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有非常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沒有跨文化的意識,那么他們在與人溝通中就會產生很多誤會和分歧。
三、大學英語課堂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
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的教學密不可分,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本身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利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對象,用合適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其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的教學,不僅能提高同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習者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需要。
但是,現實情況卻并不令人滿意,這與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有一定的關系。我們中國的學生,從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大學,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詞匯,語法和句型上,因為了解這些就可以應付我們的考試,就可以在考試中得到高分以及通過大學英語4,6級考試。因此,大學英語課堂如何導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就非常重要了。筆者介紹幾種方法:
1.注解法。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的注釋,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
2.比較法。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讓學生既了解了西方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
3.專門講解法。當談到文學小說的作品時,對當時的寫作背景和對人物的刻畫、背景及性格的描寫,要進行專門講解。
4.利用圖片展示法。例如在講到西方人與中國人慶祝生日時,就可以利用圖片描述墨西哥人慶生的方式。他們會在樹上掛個“pi?ata”,壽星要拿著棍子敲打就會有糖果不斷地掉出來,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記英國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與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