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寧+趙彥美
摘 要: 基于對三所陜西省屬地方高校小學教育專業2015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提出完善專業培養結構、重視學生就業教育、加強學生專業素養并與創業教育相結合等措施,以期對小學教育專業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小學教育 就業
一、引言
師范生培養質量是高師院校辦學質量的生命線,畢業生就業率是社會對高校畢業生質量的一種客觀評價,師范生就業率關系到高等師范院校進一步發展。
2016年9月10日在第3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辦好基礎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講話,教師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然而,在“人口紅利”時期就業難大背景下,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難,難樂業”的情況使教師這個職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并未緊隨著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而顯示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基于對此種原因的分析,筆者以教育大省陜西省為例,對四所省屬高校小學教育專業201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探查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的畢業就業情況,結合調查提出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就業質量的策略,以期有益于地方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健康發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是陜西省2015屆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采取隨機抽樣方式,面向咸陽師范學院、安康學院、西安文理學院三所學校的畢業生隨機發放問卷。原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最終保留103份為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6%[1]。
(二)研究工具
在查閱資料和前期訪談的基礎上設計了《小學教育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問卷》,并進行了測試修改,分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調查:就業基本情況;職后專業發展情況;對母校專業課程設置認同情況;對母校就業工作認同情況。
三、現狀與分析
(一)就業基本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調查2015屆小學教育畢業生當年就業率為90%。約有18%的學生沒有選擇教師崗位,“工作累,收入低,發展空間小”可能是很多人不選擇當小學教師的主要原因,同時是導致小學男性教師缺乏的原因。
在畢業生就業途徑調查中,結果顯示畢業生就業多傾向于通過政府公開教師招聘考試進入公立學校工作。但是在社會就業壓力大的大背景和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以下簡稱“國考”)實行后非師范生對師范生就業的沖擊下,教師招聘考試中的“招教考試”和“事業單位教師崗”的競爭壓力都比較大,“特崗”考試因為所服務地區較偏遠而競爭壓力較之前兩項稍小一些,但是報考人數、考核要求逐年提高。這些因素導致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第一年就業到公立學校的數據并不理想,只占到26%,大部分畢業生多選擇暫時在一些私立學校或者教輔機構積攢經驗,準備繼續參加下一年招考以期獲得更好工作機遇。
(二)職后專業發展情況
1.教育教學工作發展基本狀況
54%的畢業生在工作后沒有獲得教學相關工作榮譽,與此同時91%的人認為如果有進修機會他們會繼續深造。說明剛開始工作階段畢業生們還在努力學習、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并且有積極向上進取的心態,努力提高與完善自我。另外,從工作時間調查來看,調查顯示新入職教師每天平均有效教學準備時間(如備課、準備實驗、批改作業等)如下,22%在1小時左右,41%在2~3小時區間,24%在4~5小時區間,除去應有的教學活動時間,新教師們積極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和不斷充實自我。
2.教學研究情況
調查數據顯示,26%的畢業生會開展教學研究,44%的在學校要求之下才會開展教學研究。說明畢業生缺乏自主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教學反思不足。
3.職后所遇困難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畢業生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32%的人認為自己最大的困難是教學技能缺乏,20%的認為是從學生角色到教師角色的轉化,21%的認為是班級管理過程當中遇到的困難。遇到問題后,大部分人選擇與同伴交流討論,或者向老教師求助解決問題。
(三)學科課程結構狀況
通過對小教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的回訪調查顯示,73.91%的畢業生認為學校課程設置理論太多,實踐性課程太少,實習時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缺乏理論與實踐聯系。畢業生指出教師授課方式單一,課堂沒有活力內容偏理論。綜合調查來看,在小學教育專業學科課程建設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需貫穿始終,其次教育教學技能需要加強,在實踐教學中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對母校就業工作認同情況
調查綜合顯示,畢業生對母校就業指導狀況滿意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同時需要切合實際的就業指導與就業信息擴充幫助其就業。
四、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就業質量的策略
(一)完善專業培養結構建設
1.合理調整課程結構
學科建設要緊跟發展步伐,最新小學培養模式要及早引入,更新教育觀念,合理設置課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增加小組討論,加強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的聯系以便于學生運用知識。
2.一定的集訓鍛煉
利用教學集訓提升學生教學技能,利用特有的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教案,授課評課,以小組為單位,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培養學生科研精神
在小教專業基礎培養目標中應該含有科研能力培養。積極引導學生結合一線教學實踐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形成以研究促發展的專業成長模式。
(二)重視職業教育
1.入學開始的職業規劃
學校從大一就應該設置相應職業規劃課程,學生提早了解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調整專業,而不是等到實習才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做一名小學教師。如此不利于培養學生職業情感,不利于產生對職業的熱愛與忠誠[3]。
2.學習期間開展職業生涯指導
學校可以為學生及早開設職業指導等課程,加強學生心理建設,也可以邀請培訓講師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努力營造好的就業氛圍。為了配合就業需求,學校可以適當增加教師招聘考試面試專項訓練以貼合大四畢業生求職需要。
此外學校應該提供更多就業信息,利用有效渠道在學生中間廣泛傳播。就業信息要及時、顯目、面廣、準確,客觀促進就業。
(三)畢業生自身及時轉變就業觀念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觀念比較傳統,往往傾向于穩定的教師職業崗位,沒有拓展就業思路。畢業生應及時拓展就業思路,基層教育和自由化職業發展空間很大。
(四)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
教育部發文曾提出“高校要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設創新創業獎學金,并在現有相關評優評先項目中拿出一定比例表彰創新創業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校要鼓勵學生創業,開展專業型講座,與創業培訓相結合,請相關人士講授創業經歷,積極發展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總而言之,我國目前仍然需要很多高質量小學教師促進國家基礎教育發展。陜西省更是一個教育大省,我們要從現實情況出發,調整專業結構,讓小學教育專業獲得更多社會認可,培養適合未來發展的優秀小學教師。
參考文獻:
[1]李運福.陜西省高中骨干教師職業認同現狀分析[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12):20~22.
基金項目:2015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01510722629)。咸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15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