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伍謹林++廖大忠

【摘要】目的:觀察化療聯合滋陰扶正方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術后或復發轉移乳腺癌17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86例。對照組采用TA方案(紫杉醇+表柔比星)治療,治療組采用TA方案+滋陰扶正方治療。觀察對比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在臨床療效、不良反應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滋陰扶正方聯合化療治療乳腺癌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滋陰扶正方;乳腺癌;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085-03
Abstract:
Keywords:
乳腺癌是我國婦女多發腫瘤,常見治療手段為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綜合性治療。其中中醫藥療法強調辨證論治,整體施治,療效肯定,已成為治理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乳腺癌發展的不同階段,現代醫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臨床辨證,根據患者的證型進行針對性治療,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吳繼萍等通過回顧研究105例乳腺癌女性患者,按中醫辨證分型,分為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四型,表實分為血瘀、氣滯、痰濕、熱毒,觀察以上各證型與年齡、病程、有無放化療、轉移(淋巴、血行、骨轉移)、有無內分泌治療、臨床進展等指標從而進行個性化中醫藥乳腺癌治療[1]。結果發現以脾腎氣虛、氣陰虧虛最為多見,內分泌治療的患者常見氣陰兩虛型,臨床可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自汗畏風,午后潮熱或持續低熱, 五心煩熱, 口干咽燥、舌質紅苔薄或舌質胖有齒痕、脈細。我院滋陰扶正方治療上應采用益氣養陰、補血活血、排毒、健脾清胃或和胃之法,臨床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術后或復發轉移的乳腺癌患者17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的患者均病理組織檢查等證實為浸潤性乳腺導管癌,有淋巴結轉移,有化療指針,至少具有1個可測量病灶;距前次化療、放療及其他治療>4周。分期按納入患者的KPS評分均大于60分,預計生存期長于5個月,排除合并有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損害及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所有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納入患者中,女性172例,年齡為25~63歲,平均年齡為(42±76)歲,絕經前為122例,絕經后為50例,臨床分期為Ⅱ-Ⅳ期,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納入的患者分為治療和對照組每組各8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分期和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依據172例Ⅱ-Ⅳ期乳腺癌患者診斷,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行業標準頒布實施的原發性乳腺癌診斷標準,中醫辨證標準 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全國第7版教材中醫內科學》等。
13方法①對照組:予以TA方案:紫杉醇175mg/m2 iv (3h), d1;表柔比星60mg/m2 iv, d1;q21d。西藥化療。②治療組:在西藥化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組。中藥以滋陰扶正方加減輔助治療組成:麥門冬、天花粉、沙參各15g,黃芪20g,黨參、薏苡仁、茯苓各12g,半夏6g,陳皮、白芍各12g,柴胡9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10g,甘草3g;酌情加減:火燥者加石膏10g,知母10g;化療導致三系細胞下降,可加紅參10g,菟絲子10g;食欲不振者可加神曲10g,炒麥芽10g。兩組以28天為1個療程,至少2個療程。
14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41根據WHO腫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2]: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D)和病情進展(PD),CR+PR為總有效率(RR)。CR:所有可見病變完全消失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PR:腫瘤病灶的最大徑及其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50%以上,維持4周以上;SD:腫瘤病灶兩徑乘積縮小25%以上,但<50%,無新病灶出現,維持4周以上;PD:腫瘤病灶兩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
14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制定的抗腫瘤藥物毒性反應標準[3]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產生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從療效觀察來看,TA+中藥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病灶明顯減少,RR分別為558%和3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滋陰扶正方能明顯減輕患者化療所導致的白細胞減少和惡心嘔吐等反應,而對腹瀉及神經毒性的比較兩組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JP+1]
化療是針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和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化療藥物非選擇性作用于機體,殺傷和抑制腫瘤的生長,但是同時患者化療后也出現體力[2]下降,化療后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更低。中醫中藥對乳腺癌病機病因的認識、治則治法的應用等方面獨特,臨床治療乳腺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從整體出發,調整機體多種功能,可增強乳腺癌治療效果,減輕治療的毒副作用。有研究顯示,乳腺癌患者辨證分型氣陰兩虛型患者高達80%[3],加之化療易傷及正氣,以至于“傷上加傷”,因此對其調節防治應以益氣滋陰、扶正祛邪為原則是中醫對乳腺癌的主要治則[4]。[JP]
我院驗方滋陰扶正方聯合治療方案治療乳腺癌的客觀療效優于常規的單純化療方案。方中黃芪,益氣固表、補益脾肺;茯苓,養心安神,健脾祛濕[5];薏苡仁,有滲濕、解毒、健脾、散結的功效[6];沙參、麥冬能夠益胃生津,清肺養陰,廣泛應用于陰傷咽干熱病口渴等癥,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其還具有免疫調節抗衰老抗腫瘤、促進骨髓造血等藥理作用;黨參益氣養陰,調節機體免疫,減輕化療骨髓抑制,輔助抗腫瘤[7];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5]。
綜上所述,化療方案會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化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滋陰扶正方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增加其臨床受益,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并具有減輕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金惠,王水英,孫宇,等.中藥聯合放化療藥物治療乳腺癌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13,05:751-755.
[2]林麗珠,陶志廣,周岱翰.WHO標準和RECIST在肺癌多中心療效評價的比較[J].中國腫瘤醫學,2006,05:253-255.
[3]寧華,劉穎,張艷華,等.抗腫瘤藥的常見不良反應及防治[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7,01:76-79.
[4]范洪橋,劉麗芳,胡金輝,等.中醫藥治療乳腺癌臨床與實驗研究進展[J]. 中醫藥信息,2014,04:178-181.
[5]周曉慧,高宏,殷東風.乳腺癌術后中醫藥治療的研究進展[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2:40-41.
[6]王泰淵.中醫藥治療乳腺癌相關文獻證治用藥之規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7]王知佳,郭慧君.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不良反應及中醫藥干預概況[J]. 臨床軍醫雜志,2013,01:94-97.
[8]邵榮江,路軍華,劉書德.中醫藥輔助治療乳腺癌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04:467-469.
[9]金露露,楊柱,羅莉,等.淺議中醫藥在乳腺癌防治中的作用[J]. 江西中醫藥,2015,11:3-5.
[10]孫放,王如峰,胡秀華.中醫藥在乳腺癌化療副作用中的臨床應用概況[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2:1757-1760.
[11]張玉人. 扶正祛毒方及其單體成分貝母素經干預乳腺癌干細胞所誘導上皮—間質轉化防治乳腺癌轉移的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