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充分利用小學語文的語言特點,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21-02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不僅會對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更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認知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規范、示范、典范的作用,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習欲望。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進行了探討。
1.語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近些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腳步不斷加快,各學校小學語文教材的形式與內容都逐漸變得多樣化,并且相對應的語文知識也在不斷加深與擴展。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在執教過程中對教師的表達能力與知識體系的考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雖然有很多的課文體裁都存在差異,但有一點卻是不變化,那就是在這些課文都流露出一些與實際生活道理有緊密聯系的知識。如果語文教師不對小學生的學習加以指導,那么這些具有一定深意的文章對小學生來說就顯得難以理解。因此,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注重語言表達,以此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在根本上幫助每個小學生都能透徹理解文章里面的真正內涵,使語文教學更加富有審美意趣,最終提高教學水平與工作效率。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
2.1科學性。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語言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的規范和明確,要求語言表達要有邏輯性,語句要通順,語法要準確,音調要標準等。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教師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都直接影響語言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詞不達意、啰嗦重復,那么就會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口語表達和運用上要保證學生能夠理解,教學內容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通過生動規范的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和藹可親。
2.2規范性與標準性。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是以教師的言行為基準的。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學學生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還要注重自己言行的規范性與標準性。這里的規范性與標準性不僅指對于語文教學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教學基礎內容的認讀中,還指教師在課堂中的人為師表、口語示范作用。因為小學階段學生最大的認知特點就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有些教師在教授知識時不注重對語言的規范表達,如發音不準、帶地方口音、口語化嚴重,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必須使用全國通用、國家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通過自己的示范作用帶動學生發展,口語表達時要做到字正腔圓、聲音洪亮、語速自然。尤其是在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授課時,更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學生剛開始接受語文學習,缺乏一定的認識,完全是依靠教師教授來學習。而缺乏規范性與標準型的引導,勢必使學生在學習時走彎路,不僅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不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不起來。
2.3生動趣味性。語言的生動趣味性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進行講解和描述,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睹其物,促進學生大膽想象,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證明,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幽默的教師,不喜歡表情冷漠的教師。有趣的語言教學不但會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還會促使學生思路敏捷,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2.4可接受性。小學生的思維處在發展變化中,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小學生這些特點,運用一些比較簡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對于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教師要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有效地轉化語言,找到更適合小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2.5語言必須具有評價的真實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運用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小學生非常在意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會興趣盎然、熱情高漲,增強學習信心,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使自己不斷進步。當前,教師的評價比較注重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很少有批評,沒有注意評價語言的真實性。這樣的評價使學生樹立了表面形象,變得越來越虛榮,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評價應該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通過公平、真實的評價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使學生明白人人都會犯錯誤,關鍵是知錯就改,以此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勇敢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
2.6情感性。情感是語言教學的靈魂,語文教材大多是一些富有感情的文章。教師應用富有感情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深刻地感受作品表達的情感,幫助學生與作品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理解作者的心情。教師應在教學中把自己的情感滲透到語言表達中,用自己的語言魅力感染和熏陶學生。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將作品的體會化作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把這份情感有效地運用語言傳遞給學生,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思考,感受到這些作品蘊含的感情,從而深刻理解作品,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內心情感得到升華。
3.結語
語言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何讓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科學、標準并充滿生動活力是教師們應該致力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