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彩榮
摘要:生物學科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自然科學中極為重要的門類。對于生物教學而言,教師應以負責的態度,引導學生挖掘生物學習潛力,這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生物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關系到學生成績的提升,更加影響著未來自然科學的發展。本文就如何搞好初中生物教學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有效備課;教法靈活;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67-01
生物學是生動而又充滿趣味的學科,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的不解和向往,能夠更好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們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合理的規范實驗步驟,有效的引導知識積累,幫助學生將知識逐步轉變為技能,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1.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生物興趣
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為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這樣實驗效果就會很好。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去模仿,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直至實驗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把知識從實驗中體會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積極性。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2.1進行探究性學習一定要突破傳統教學的封閉,把學生置身于一種開放性、主動性、多元化的學習情境中,這樣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進入探究性學習的狀態。課程的開放性、多元化,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能具有發展變化的眼光,開闊的視野,尊重多樣性、兼容并收的多元化態度,動態的、聯系的、層次性的、系統性的觀念,發散、逆向、整體、綜合的思維方式,層次整合、互動構建、轉化出新的認識方法,主動選擇和探究的教學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等等。后現代教育學和后現代課程論認為:"如果教學中沒有真理的創生,或者更確切地說,如果課堂不是尋求真理、發現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學難以成為生活。""共享真理"是他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他們還認為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的區別在于"封閉系統可傳遞和轉移(transfer);開放系統則可轉變(transform)",體現在對課程的看法上,前者認為教學是"傳遞和傳輸知識",后者則是"要探討轉變性的課程",在開放的系統中"教學改變了做法,從教導性轉向對話性"。他們對知識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世界的知識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發現的,只有通過我們的反思性行為它才能得以不斷地擴展和生成。"
2.2教師要實現其角色的根本轉變。對教師的角色、課程和學習的意義也有了新的理解,這就是"相互作用是構成成長的核心。""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轉變性的。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成為跑的過程自身。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學生一起探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好奇、探索、究根尋底的精神。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世界中去發現、探究。讓學生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同時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理解、影響、激勵、鼓舞。
2.3探究性學習倡導合作交流。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師生平等交流的教學環境,積極鼓勵學生與教師、與同伴的交流。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創新的主體,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分析同一個問題。這是課堂教學中豐富共享的資源。教師同學生、生與生之間進行著觀點的碰撞交鋒,也進行著智慧的交流與互動。教師和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教師同學生都變成了學習活動的主體。
3.突出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于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后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課堂,真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在這樣高昂的激情下,順便讓學生再分析健康體育課上的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動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輕而易舉了。
4.教師巧妙設疑與學生積極解疑的最佳結合
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由。教學中教師設"疑"學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最佳結合還體現在"設疑"與"解疑"的結合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必須是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具有一定思維基礎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實踐表明,巧妙的設疑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點子"上設疑,生物教材內容有主次之分,有起決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難易之分,教師就應在理解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上設疑,這樣其他內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銜接"處設疑,生物知識既有它的階段獨立性,又有它的系統連貫性,因此,教師要注意在知識的前后銜接上設疑。其三要在"聯系"處設問,學生往往對有聯系的概念、法則公式和性質容易混淆,教師要針對這樣的問題設問,引導學生動腦筋、想問題,準確地辨別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當質疑提出后,教師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理,有些較新穎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教師要設計鍛煉學生思維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大家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個問題的各種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認識得到強化,把正確的認識鞏固起來。
5.認真及時地作好教學反思
教學中要進行檢驗并及時記錄,便于課后修改。教學中為了使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就要通過舉例來說明,所舉的例子是否恰當而且不失科學性就顯得很重要,這一點教師也要思考。教學活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備課時要準備一定的相關資料,輔助教學并應對學生的提問,備課資料準備的量和有效性同樣要受到教學實踐的檢驗,也是教師所要進行的必要的反思。總之,反思是為了提高教學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由于初中生物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更應選擇優化的教學方法,使初中生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