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國
摘要: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教學改革應隨時鋪開,傳統的教師角色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教師在新形勢下應與時俱進,在教學觀念上要有質的轉變,以實現個人成長及學生發展雙豐收。
關鍵詞:教學觀念;認識;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34-02
1.教師角色應從傳統教學的角色轉變為新形勢下教學的角色
新形勢的要求,傳統教育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新形勢的課程標準與我國實行多年的教學大綱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 。如:課程標準要求關注整體素質,指導課程實施與開發而教學大綱側重任知層面,指導教學工作:課程標準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而教學大綱是以教師教學為重點,由此可見。教學大綱向課程標準的這一轉變就要求教師應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更新觀念,一直以來,人們強調教師的責任心,權威性,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技能以及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這樣寫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教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個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態度。由此可見,現在的教師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更多地激勵思考,教學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創造的活動來適應這一變化。
在傳統意義上,在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師作為"唯一"知識擁有者向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學生灌輸知識,不管學生是否在聽講,也不管學生是否愿意聽講,教師就只顧把一節課的內容講完為止,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時間稍長,注意力不集中,就不知教師在說什么,再往后干脆什么都不聽了。因此,在新形勢下,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思維,鼓勵提問,大膽猜想,設計實驗,分析論證,交流合作,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是起主導作用,教師說,學生聽,"填鴨"式的模型,在新形勢的要求下,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一節課,如一臺晚會,教師是晚會的主持人,課堂是舞臺。通過教師這個節目主持人的提問,引導,引出一個個的問題,就是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而精彩的節目就必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思維得到拓展,個性得到解放,創造性得到發揮。教師要徹底摒棄"唯我獨尊"的觀念,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走向講臺,施展才華,實行角色的互換。比如,可以推薦學生分析這節課教與學的過程,說自己的體會,談這節課教與學的其他方法,三言兩語,師生平等討論,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時空,學生自主操作,這樣,更有利學生積極思維,動腦,動手,動眼,動耳,動用盡可能多的感官,學生的創造精神,獨立性,自主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2.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思考的自主時間
有一種現象,在課堂上,也讓學生討論,交流,這只是公開課上做給領導和聽課老師看的,有的是經過幾次的演練,事先安排好的,比如,我就見到這么一種情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分組討論,教室里一片討論聲不絕于耳,給人的感覺是小組討論真熱烈,兩三分鐘,教師"停",學生全部安靜下來,緊接著小組代表發言,學生的發言跟書里寫的結論是完全一樣的,你說這是課改嗎?不,不是的!因為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是根本不可能把問題徹底弄明白,多數學生是來不及思考的。新課程的要求不是這樣的,不能是形式上的課改,應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通過親身的體驗,積極的討論思考,來獲得知識并且知道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這就不得不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要不然就無法實現新課改。還有一種現象:教師在備課時有考慮學生會怎么想?怎么問?留給學生思考,留給學生學的時間"霸占"了,教師積極地說,學生拼命地跟著教師的節奏聽 ,轉眼快下課了,只好草草收場。這是一種停留在備課環節上的課改,實際走的又是'老路"。 而要把某過程做透做細,給學生留足時間,讓學生想,讓學生說,讓學生思考,自主探究問題。學生的收獲不僅是知識和技能上的,而且這個過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及能力起內化作用,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
3.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有機整合,滲透到教學中去
教師大多關心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學習的方法,過程,忽視 要求,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不是在知識與技能加上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機整合,有意識地去滲透,去追求,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關注情感與態度的變化,使其成為教學的血與靈魂的統一。教師應看到新形勢這一價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將來的長效。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過程中,可能有時會遇到挫折和失敗,也可能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結果一無所獲。但他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發展,創造。創新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發展的內在要求。
所以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傳達有意義的,科學的價值觀,將知識、技能的教學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滲透始終,關注學習方法和過程,教學生思考。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微笑面對,用幽默的語言來開導他,使他有所領悟教師的用心良苦。
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主動地,積極地,盡快地完成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型角色向研究型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