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文
【摘要】本文對我校初三830位學生的思品學習情況從13個方面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形式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并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基于以上問題,筆者主張: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課堂中貫徹學生主體思想,培育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將是下一步工作方向。
【關鍵詞】初中政治;學習情況;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就我校初三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從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課堂中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課后社會實踐,學生對教師及課堂的建議等幾個方面,組織了12個選擇題和1個主觀題,有些選項可以選擇多項。通過數據統計了解到我校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情況,為提高課堂的效率提供了比較真實的依據。
本次調查采用全年級大樣本的方式,選擇初三16個班級830人,進行無記名調查。采取現場答卷,即時收取。調查結果如下:
第1問:“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學科,你喜歡嗎?”,有68.8%的學生選擇喜歡,不喜歡的為27.8%,從整體上看,屬于正常情況,但不喜歡的比例還是偏高,這要引起本學科老師的重視和反思。
第2問:“你喜歡老師上什么形式的思想品德課?”,喜歡說教課的為11.3%,喜歡多媒體課堂的為58.2%,喜歡活動課的為36.4%,通過以上數據說明在以后的教學中,不能簡單地說教,采用多樣性的課堂形式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3問:“你認為思想品德課對你的成長有用嗎?”,選擇“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質”是39.3%,選擇“一般,能夠獲取一些心理、法律、道德、國情方面的知識”是56%,選擇“學用脫節,沒有什么用”是2.9%,選擇“說不清有沒有用”是2.9%。
第4問:“學習本課程,你是否有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選擇“有”的同學占到3%,“有目標但比較模糊”占到56%,選擇“沒有”占到10.1%,從這個數據來看,我校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目標有待明確,這就需要老師在學習目標方面加以正確的引領。
第5問:“在思想品德課上你是否常常發言?”有9.3%的學生選擇了“常?!保?2%的學生選擇了“偶爾”,有46.9%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如果課堂上只有老師一言堂或少部分優秀學生的發言,說明我校的政治課堂較為地沉悶,缺乏課堂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第6問:“在思想品德課中,你喜歡開展怎樣的學習模式?”51.1%的學生選擇“老師指導后學習”,40.3%的學生選擇“小組討論合作學習”,14%的學生選擇“自主學習”。在課堂中開展多樣的教學形式,選擇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將是今后授課的趨勢。
第7問:“每次開展課堂討論活動,你的表現是什么?”30.7%的學生是積極,23.1%的學生是被動,44.7%的學生是高興,6.6%的學生是低沉。我校是一所鎮區學校,部分學生是后進生,因此,6.6%學生上課低沉,屬于正常,但23.1%的學生上課被動在意料之外。究竟是何原因,將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8問:“面對問題,你是否愿意同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87.5%的學生選擇愿意,10.1%的學生選擇不愿意。課堂中愿意與同學分享、交流問題,是一種好的表現。老師要利用學生喜歡探索的心理特點融入課堂中,這種教學法,順應了學生的心理,依照了教育的本質。
第9問:“當別人發言時,你能認真傾聽,尊重同學嗎?”75.1%的學生選擇“能,贊同時分享,不贊同時,會在認真歸納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15.1%的學生選擇“有時會控制不住插嘴,打斷別人的發言”,9.1%的學生選擇“不太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還有1.2%的學生認為別人的發言沒有多少價值。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講,這樣的表現屬于正?,F象。
第10問:“你喜歡的教學內容是什么?”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的占到56.8%,選擇法律常識的占到19.5%,選擇國情教育的占到26.2%,選擇道德教育的占到28.1%。法律知識相對枯澀難懂,老師在講課時需要有技巧的將課本知識生活化。國情知識在整個中考中比重特別大,只有26%的學生喜歡這個方面的內容,對于應試教育來講,將是致命打擊。如何提高學生對國情部分的興趣,是初三老師下一年研究的一個重點。
第11問:“你喜歡的課堂活動形式是什么?”59.3%的學生選擇“圖像、視頻”,20%的學生選擇“情境、表演”,37%的學生選擇“辯論、故事”,10.9%的學生選擇“參觀、調研”。由此可見,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采用多樣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傳統課堂中,很多老師一言堂,枯燥無味,學生非常反感。借助多媒體教學,采用故事、案例、圖像、視頻等方式,課堂效率大大提升。
第12問:“課堂中你是否集中注意力?積極參加課堂活動?”28%的學生選擇了“感興趣的課題能夠集中精神聽老師講解”,18%的學生選擇“上課內容聽不懂時會走神且對課堂活動不感興趣”,1.5%的學生“認為上課內容已經懂了,不用聽”,只有51.1%的學生選擇“基本不會走神,樂于參與課堂各種教學活動”,因此,這18%的學生將是對我們下一步教學改革的鞭策。
第13問是一個主觀題:“你認為你的思品老師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因班級不同回答的內容也有所差異。大致體現在以下幾類:一是作業量比較大,二是課堂內容比價枯燥,希望能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
基于以上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總體上是滿意的,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全體老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反復地討論,力爭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改正不足之處。
第一,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政治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提升學習的效率。對初三政治教學來說,多媒體在政治課堂中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節約教學資源,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在課堂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采用動畫形式,這讓初中政治理論知識更加易懂和接受,采用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方式都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將少數民族文化的視頻播放出來,這比老師枯燥蒼白的語言更能提升學生的興趣。
第二,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生活,避免學習的枯燥無味。初中政治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其學習的知識不僅能提升自身能力,同時也服務于他們的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教學內容既要體現中考味,又要貼合學生生活,選擇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并感興趣的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傳輸相應的知識和觀念。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著重要意義,一個清晰有序的思考邏輯可以讓學生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看待世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我校的學生處于珠三角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屬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學生獲取課外知識的途徑比較多,所以在課堂中滲透時政教育,讓時政幫助學生理解生活,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轉變思想,杜絕教師在課堂中一言堂現象?,F實中很多老師接受了學生主體思想,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老師習慣了學生服從自己的思維,這樣學生就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了自覺性和創造性,與現代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深刻體會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交給他學習的內容更重要,要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要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主體作用,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教學生會看書,要看懂教材,課堂之前必須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第二,學生要學會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引導學生走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無論是書本上的內容還是生活、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都可以作為提問素材。依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題型多樣,比如:選擇題、簡答題、分析題、綜合探究題等,有的以文字形式、漫畫、圖表形式出現,所以很多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老師需要鼓勵學生敢寫多寫,不要拘泥于參考答案,等待臨近中考的時候,再進行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愛上書寫問答題。
參考文獻
[1]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探討[J].育論壇,2014(26).
[2徐清,自主學習模式在初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探討[J].聚焦教育,2016(3).
(編輯: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