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超++桂柱++袁藝文
摘 要國際乒聯規定,2014年7月以后的世界大型乒乓球比賽中,將使用新材料的乒乓球。第53屆世乒賽是使用新材料乒乓球以后的第一屆世乒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通過錄像觀察、數理統計、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男子比賽中八強選手發球的落點、旋轉、站位等進行統計分析,以求為新材料球時代優秀男子選手比賽中,發球技術的使用提供一些技術數據參考。
【關鍵詞】53屆世乒賽;男子;發球技術
1 對八強選手正手發球與反手發球技術的統計分析
從比賽錄像統計得出,在八名選手的七場比賽中,一共發球653次,其中使用的正手發球次數為653個占發球比例的100%,使用反手發球次數竟然是0個。這說明在現今塑料球時代的比賽中,優秀男子運動員正手發球的比例明顯占據主導地位。正手發球的站位一般是身體側對對方選手,反手發球的站位一般是正對對方選手,所以正手發球相對于反手發球有一定的隱蔽性。正手發球手腕的變化相對于反手發球來說更為靈活多變,可以改變或增加發球瞬間旋轉的變化,達到迷惑對手或使對手對旋轉的估計出現失誤的效果,為下一板進攻創造機會。正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改進,特別是正手逆旋轉發球技術的出現,很好的彌補了正手只能發一種方向側旋球的缺陷,極大的豐富了正手發球技術的種類。
2 對八強選手發球旋轉的統計分析
對所有收集的錄像進行分析發現,由于攝像的角度、發球選手動作的隱蔽性、及發球選手觸球一瞬間的多變性等原因,使得發球的旋轉統計出現諸多不確定情況。雖然可以通過接發球選手接球的技術和效果,側面的分析一些發球的旋轉,但為了使研究更科學準確,這里對旋轉的研究不進行具體某種旋轉的統計分析。從比賽視頻的整體來看,發球的旋轉還是以下旋性質的發球為主,因為下旋性質的球不論側下旋還是下旋都具有弧線低、不容易借力的特點,這些特點對控制接發球方進攻或減弱接發球方進攻的殺傷力,有非常好的比賽效果。結合不轉發球和上旋性質的發球為輔,來制造發球旋轉的變化,為下一板的搶攻創造機會。
3 對八強選手發球落點的統計分析
對比賽錄像的統計得出,這屆世乒賽前八強男子運動員第一板發球的落點(以接發球方球臺為參照),以發不出臺短球為主,使用率為86.68%,以發出臺球為輔,使用率為13.32%。值得注意的是在發不出臺短球中,以正手和中間位不出臺短球為主,占據整體不出臺短球的89.22%,在發出臺球中,以發反手出臺球為主,占據整體出臺球的60.92%。從得失分情況來看,發正手不出臺短球的得分數最高為31分,但由于發球數量多,得、失分率均排在第三位。發正手出臺球的得分數為3分,但由于發球數量少,得分率為21.43%排第一位,失分率0排名最后。發中間不出臺短球得分為14分,得分數排第二,得分率為6.09%,失分率為0.86%,得失分率相比較總體而言都比較低。從發反手不出臺短球的情況看,得分率偏低是9.84%,失分率卻是所有發球落點中最高的。從發中間出臺球的情況看,得分率最低為5%,失分率也最低為0。從發反手出臺球的情況看,得分率很高為20.75%,失分率與總體失分率相比偏高。在發出臺球中一般以急長出臺發球為主,是為了偷襲對方或想主動和對方打相持為目的而發的一種球。從收集比賽的錄像中可以看出,急長出臺發球雖然不多,但是使用得當在打亂對手思路、站位和節奏等方面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常常能夠讓對方始料未及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4 對八強選手拋球方式的統計分析
對比賽錄像的統計可以得出,這屆世乒賽前八強選手高拋發球的使用率較低只有5.97%,非高拋發球使用率為94.03%。非高拋發球的次數明顯多于高拋發球,是參賽選手的主要選擇發球方式。從得失分情況可以看出,高拋發球的得分率低于非高拋發球,失分率方面高拋發球失分率較低。從比賽錄像觀察可以看出,高拋發球相對于非高拋發球沒有明顯的優勢,并沒有對接球方選手造成什么大的影響,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發球的方式和旋轉讓對方不適應,進而讓對方接發球質量不高,有利于發球選手進行下一板還擊。發球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逆旋轉發球技術的在比賽中使用的增多,也是導致高拋發球使用率低的一個原因。綜上所述,隨著乒乓球運動的不斷改革,使得發球的威脅性越來越低,發球時不同的拋球方式對比當今比賽的影響越來越小,使用高拋發球主要的作用在變換發球形式和增加旋轉方面。
5 對八強選手發球站位方式的統計分析
從比賽視頻統計得出,這屆世乒賽男單八強選手發球的站位,(以發球方球臺為參照)全是站反手位發球沒有中間和正手位發球。選手站在反手位發球,發完球以后留給正手的回球空間比較大,可以更好的銜接下一板的正手搶攻。由于反手動作結構的限制,相比于正手回擊球的范圍要小很多,這些都是為什么反手位發球比正手和中間位發球多的原因。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情況,就是隨著擊球質量的降低,以及反手技術發力和擊球范圍的限制,為了提高發球后下一板搶攻的有效性,選手都在第三板積極的使用擊球殺傷力更高的正手,所以發球的站位自然以本方球臺的反手位為主。
6 結論
對53屆世乒賽男子八強比賽錄像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在第一板發球中,選手全是使用正手發球技術,發球旋轉以下旋性質的發球為主,落點上以發正手位不出臺短球最多,得分率方面急長球普遍要高,但是要注意發球的時機。拋球方式方面,選手們以非高拋發球為主。選手在比賽中發球時的站位方式全是反手位,有利于下一板發球搶攻技術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劉一凡,易春燕.新材料乒乓球對運動員的技戰術影響[J].體育大視野,2015(05):249-250.
[2]余競妍.乒乓球技術打法的演進過程及其發展趨勢[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3]馬超,徐君偉.新型有縫塑料乒乓球實施效果的多維分析[J].競技體育,2015(08):37.
[4]安波.第30屆奧運會男子乒乓球技戰術特征研究[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
作者單位
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省瀘州市 6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