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譯的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大學英語四六考試不斷改革,現要求段落翻譯。本文從探討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著手,從詞匯和句子結構兩方面分析英漢的語言差異,最終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以過程為取向;大學英語;段落翻譯
1 大學英語段落翻譯帶來的挑戰
2004年,教育部為了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英語能力分為六項: 聽、說、讀、寫、譯和推薦掌握的詞匯量。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自2013年12月起,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又作了調整,其中“翻譯”題由單句調整為段落和語篇,內容涉及中國歷史、文化、 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
段落翻譯要求學生不僅有良好的詞匯和語法基礎,而且能夠合理分析,組合段落信息,最終按照英語的慣用思維翻譯。隨著新題型的出現,翻譯教學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大多學生不會轉化句子結構,按照原文詞序機械翻譯,忽略中西文化差異等,從而導致種種錯誤。因此,如何以學生為主體,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質性地提高學生的翻譯技能成為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2 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
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是指“翻譯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關注翻譯過程, 圍繞翻譯過程開展教學”,這種理論對研究翻譯教學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注過程的教學以教師和學生共同評估,課堂形式多樣,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重點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業水平。然而,如今,翻譯教學的慣用做法是,教師先講解翻譯原理和技巧,然后布置翻譯任務,最后教師進行批閱和點評。這就是關注結果的傳統翻譯教學,是填鴨式教學在翻譯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勢必導致課堂單一。相比之下,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被顛覆,由“主角”變為“導演”,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內動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知識的構建,這樣,就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從而把教學的重點更多地集中在對學生翻譯觀念及翻譯策略的培養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翻譯學習的熱情,因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3 段落翻譯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實例分析
目前,盡管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很重視英漢翻譯能力的培養,但學生的翻譯能力只停留在語法、詞匯和句子的理解層面,教師的教學翻譯主要是課文的翻譯和課后句子翻譯練習。眾所周知,英漢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而學生對這兩種語言的差異認識不足,另外語言是社會的反映,鑒于此,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做段落翻譯時,往往產生語言之間的負遷移,不可避免地受漢語文化和特點的無形影響,因此以過程為取向的段落翻譯教學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種種困難,現從詞匯、句子結構兩方面進行實例分析。
3.1 詞匯方面
段落翻譯歸根到底,在于譯詞的選擇。這對于大學生來講是一難題。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教師和學生有必要真切地體會到中文和英語的詞匯差異。現以中文“人家”的譯文為例:
1.這件事我是聽人家說的。
I heard it from others.
2.你們村上有多少人家?
How many households are there in your village?
3.他妹妹已有人家了。
His sister is already engaged.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在翻譯課堂上,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譯詞的選擇,并和學生一起探討其原因,這樣,學生才能真切地意識到,譯詞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在的語境決定。
3.2 句子結構方面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換言之,漢語短句多,英語主從復合句居多,漢譯英時,要適當地加上關聯詞,否則句子支離破碎。例如:
原文:中國剪紙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明朝和清朝時期特別流行。
譯文1: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
譯文2:Chinese paper cutting,which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或dating back to 1,500 years ago),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
分析:原文的兩句話在語義上是相關的,都在講時間問題,所以英譯時不妨合并成一句,使譯文顯得緊湊。因此,譯文2更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
4 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的解決辦法
翻譯教學中有些矛盾,一方面,不講授翻譯技巧,譯文不符合英文表達;另一方面,過多地介紹翻譯技巧不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解決辦法就是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翻譯過程,教師在關注過程和關注結果的教學中尋求平衡點,逐步地,滲透性地引入基本翻譯技巧,同時讓學生了解漢英文化差異,從而使翻譯更符合英語的行文習慣,最終真正地提高大學生的翻譯能力,達到新世紀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柯平,李小撒.評注式翻譯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教學法意義[J].外語研究,2012(04).
[2]陸仲飛.大學英語需要從“教學翻譯”向“翻譯教學”過渡評析“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題型”中的段落翻譯[J].上海翻譯,2014(02):72-74.
[3]張美芳.論兩種不同層次的翻譯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05):37-39.
[4]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的理論探討及其教學法意義[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01).
作者簡介
章小燕(1978-),現為南昌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
作者單位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