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霞+王博+陳榮+馮琳
【摘 要】 目的:探究葡萄胎清宮前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的治療及其效果評價。方法: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入院的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2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本組患者均予以長春新堿+甲氨蝶呤+卡鉑方案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并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本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有96.43%(27例)患者緩解,在1年的隨訪觀察中未見復發病例,其中1例呈進展,肺內病灶擴散,最終因顱內轉移死亡;此外,存活的27例患者中均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結論:研究表明,采用介入治療方案對葡萄胎清宮前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實時治療,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且毒副作用較小,其值得臨床參考應用。
【關鍵詞】 侵蝕性葡萄胎 肺轉移 介入治療 效果分析
葡萄胎是由于妊娠后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和間質水腫,繼而出現的大小、形狀不一的水泡,水泡相連成串。其發病機理可能和缺乏前體胡蘿卜素、維生素A、動物脂肪、內分泌失調以及病毒感染和孕卵發育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若不及時進行清宮處理很有可能發生侵襲性葡萄胎,其指的是葡萄胎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或出現遠處轉移,常見的轉移器官為肺組織,相關文獻報道,其發生肺轉移的幾率約為33.3%[1]。為提高患者臨床治愈率,本文特針對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入院的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28例進行觀察分析,詳細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入院的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2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回顧性分析本組患者病例資料,年齡在26—37歲,平均(29.65±2.53)歲,平均停經時間64.34±6.26天,子宮大小均大于停經月份4周以上,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出血,β-HCG:24.05-68.42IU/ml,平均(39.43±9.64)IU/ml,清宮病例結果顯示,7例部分性葡萄胎,12例完全性葡萄胎以及9例滋養細胞輕度增生,且本組患者均通過胸部CT診斷肺轉移。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參與研究。
1.2 方法
采用CMV方案治療,具體:長春新疆+甲氨蝶呤+卡鉑,第一天:長春新疆1.5mg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緩慢推注,第二日:卡鉑100mg加入500ml 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時間在2-4小時,甲氨蝶呤20mg介入20ml注射用水中緩慢推注,1次/日,持續治療5天,療程間隔21天,同時予以抗過敏、止吐等對癥治療。
1.3 療效判定
①完全緩解: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血β-HCG值降至正常范圍內,且病灶基本小時或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血β-HCG水平明顯下降,或者病灶縮小的程度在50%以上;③無效:經過治療后血β-HCG水平未見明顯下降,或者病灶增大[2]。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組患者治療后效果分析
經過CMA方案化療后本組患者中有27例緩解,緩解率為96.43%,其中有19例完全緩解,完全緩解率67.86%。在1年的隨訪觀察中未見復發病例,其中1例呈進展,肺內病灶擴散,最終因顱內轉移死亡;此外,存活的27例患者經過治療后血β-HCG水平均降至正常水平,年齡在50歲以上的患者有4例,無子宮保留要求,最終子宮切除,經過化療后指標恢復,在隨后的隨訪觀察中未見復發病例。
2.2 不良反應分析
本組患者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嘔吐(22例,發生率78.57%)、白細胞降低(17例,60.71%)以及指端麻木(6例,21.43%)和肝功能損傷(4例,14.29%)。
3 討論
侵蝕性葡萄胎是婦科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滋養層細胞腫瘤,其是指葡萄胎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或者發生子宮外轉移,其可隨血流轉移到肺、陰道以及其他器官。自20世紀50年代起臨床開始大量應用甲氨蝶呤治療本病,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果[3]。原發病灶主要表現是引導不規則流血,大多數患者在葡萄胎清宮處理后幾個月內出現,但一般出血量不一,若患者在清宮術8周以后出現β-HCG水平持續升高,或出現其水平降至正常后又升高,同時排除葡萄胎殘留以及再次妊娠和黃素化囊腫的可能,即可作出侵蝕性葡萄胎,其最主要的轉移為肺轉移,而臨床應盡快對其作出診斷并進一步實施治療,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
截至目前,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的主要治療原則還是化療,并且大量臨床研究發現,大多數患者可通過化療治愈,而少數患者則需要化療聯合手術治療。經過適當時間的化療后可根據隨訪觀察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實施肺葉切除術。本次研究采用長春新堿+甲氨蝶呤+卡鉑方案治療,其中長春新堿是一種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其主要作用于有絲分裂期,神經系統毒性是該藥物主要的毒副作用,甲氨蝶呤同樣具有細胞周期特異性,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對二氫葉酸還原酶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繼而抑制二氫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而四氫葉酸才具有生理活性,所以最終導致DNA生物活性受抑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其主要作用于細胞周期的S期。而卡鉑是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其主要作用于細胞增殖期,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和細胞DNA雙鏈之間交聯,繼而破壞DNA的結構,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其主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周圍神經毒性較少出現。由此可見將三種藥物聯合應用于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治療,可從細胞周期的不同時期進行抑制,繼而殺滅腫瘤細胞。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本組患者經過長春新堿+甲氨蝶呤+卡鉑聯合化療后,27例緩解,緩解率為96.43%,其中有19例完全緩解,完全緩解率67.86%。僅一例由于出現顱內轉移最終死亡退出隨訪觀察,在1年的隨訪中未見復發病例。本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消化道癥狀以及白細胞降低、肝功能異常以及指端麻木等。由此可見雖然該方案對于本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同時還應注意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處理,可通過肌內注射維生素B緩解末梢神經癥狀,而對于年齡較大或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慮切除子宮,手術治療仍然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CMA化療方案用于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臨床治療,其療效確切,但具有一定毒副作用,臨床應明確藥物適應癥,適當考慮手術治療,提高臨床緩解率。
參考文獻
[1]施芳.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14):187-188.
[2]李秀蓮,王小林,楊林等.介入治療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5例[J].西部醫學,2011,23(4):793,795.
[3]郭春燕,田建平.CMV方案治療侵蝕性葡萄胎肺轉移25例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1):15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