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臨床護理措施效果 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72例開展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60例為觀察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措施的異同分為觀察組(綜合術后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手術護理組)各30例,分析兩組護理措施及效果差異,進行分析評價,指導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實踐 結果:綜合術后護理組的老年髖骨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在并發癥、肢體活動障礙、肢體功能評分等方面好于常規護理組,兩者有顯著差異 (P<0.05) 結論: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綜合預防護理可加快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髖骨關節置換 術后并發癥 老年 預防護理研究
隨著交通工具的普及車禍增多,以及老齡化的來臨,老年患者易發生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1]。隨著現代骨科醫學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術廣泛應用于老年骨折患者中,是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壞死等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我院近幾年在常規手術護理基礎上對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并發癥的綜合預防及臨床護理,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肢功能,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下面就此措施與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72例開展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60例為觀察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綜合術后護理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0~74歲,平均67歲,原發疾病中股骨頸骨折24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4例,其它2例,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6例,手術時間(90±16)min,對照組(常規手術護理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2~74歲,平均68歲,原發疾病中股骨頸骨折22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6例,其它2例,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手術時間(86±12)min,所有患者結合臨床病史、癥狀、x線檢查確診,兩組從性別、年齡、原發疾病、合并疾病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概述 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股頭頸頭下型骨折愈合困難或股骨頸頭下型粉碎性骨折時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可以通過人工全髖置換術治療,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材料的進步,目前這一手術已經相當成功,然而全髖置換術后一些并發癥是該手術所特有的,如神經血管損傷、周圍臟器損傷、出血和血腫、術后關節不穩定和脫位、異位骨化、血栓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手術的效果,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仍是術后護理的重要工作。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進行常規骨科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手術及疾病宣傳教育,做好相關心理護理,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加強心肺功能監測 ,制定個體化術后活動方案(具體略)
1.3.2 觀察組 進行綜合術后護理,具體為:
1.3.2.1 基礎措施 加強病情觀察,術后正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心理疏導,保持正確體位,防止關節脫位
1.3.2.2 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 術后正確搬運,應2-3人同時平行移動,切不可屈膝屈髖,避免術側關節伸直內收,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雙下肢分開,患肢小腿抬高10°~20°,避免髖關節過度內收、內旋,注意觀察患肢遠端血運。兩大腿問放置梯形枕,膝下墊高。為預防術后低血壓,應每1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保持引流通暢,預防褥瘡應注意在患肢制動前提下,將髖部整個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壓迫,每2-4h1次按摩局部,防止局部潮濕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和會陰部的局部清潔干燥。加強感染控制,定時通風,囑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輕拍背部,囑病人多喝水,增加尿量沖洗膀胱預防泌尿系感染。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行成,術后繼續使用抗凝藥物,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肢端循環及疼痛腫脹情況
1.3.2.3 康復預防護理 盡快進行相關康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必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術后當日盡量伸直術側下肢,防屈髖畸形。術后中期開始進行有臥到坐,有坐到站,有站到走的訓練。以主動和抗阻力訓練為主。術后晚期應加強髖外展、外旋、內收功能鍛煉。向患者反復強調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協助進行行走練習,并進行逆肢體方向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3.2.4 其它輔助護理 囑病人多攝入低脂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腐、海產品等,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促進血流,改變血液黏稠度。做好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的主動交流,減少患者焦慮心理。提高自身抵抗力,保持心情舒暢和充足的睡眠
1.4 療效評判
12周后對所有患者進行效果評價,包括并發癥、肢體活動障礙等,對患者進行骨科JOA肢體功能評分,分析臨床效果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 檢驗,以P<0.01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效果分析[n(%)]
2.2 觀察組1例靜脈血栓形成,對照組2例靜脈血栓、1例關節脫位、1例術后感染,經對癥治療緩解
3 討論
髖關節易發生髖關節后脫位,尤其年齡老化、其它疾病影響會導致股骨頭壞死需要手術治療[2]。這些并發癥會嚴重影響術后功能,發生骨折、脫位、感染等,若發生血栓栓塞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我們在實踐中對術后患者采取綜合并發癥預防護理,除做好骨科一般護理外,提供舒適條件,預防褥瘡、感染發生,協助抬臀、正確翻身,指導多飲水,髖關節脫位是術后常見并發癥,發生率為6%,與手術類型、手術方法、不當的搬動等有關,因此術后應避免患肢關節伸直內收,保持外展45度中立位,膝下墊高,避免曲髖,防止關節脫位。由于手術對局部的刺激壓迫,術后臥床靜脈回流減慢,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此護理時注意囑其抬高患肢,早期進行康復鍛煉。康復護理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康復,從而有利于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防止其它并發癥的出現[3]。
綜上,老年患者髖骨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綜合預防護理可加快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嬌鴻;盛振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護理措施[J];中醫正骨;2012,14(02):156—158
[2]程英;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醫藥前沿,2012,23(08):128—130
[3]汪飛;邱麟;佘國榮;沈思;劉斯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影像學表現[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5,18(07):269—270
作者簡介:鄒美玉(1973年11月23日—)女,漢族,大專,湖南祁東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骨科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