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華俊


摘 要:二次供水系統屬于民生工程,其供水質量與消毒工藝的應用效果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本次研究中對三種補充消毒工藝在二次供水系統當中的應用狀況進行分析,并通過實驗的方式完成比較與應用效果的檢驗,從根本上保證二次供水系統的完整度。
關鍵詞:補充消毒工藝;二次供水系統;應用;比較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1.025
1 試驗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整個過程是本次研究的前期階段,也是鋪墊階段,本次試驗裝置的具體設計構成裝置主要包括循環貯水箱、循環管路、消毒設備、靜置水箱等等,根據試驗過程所需的余氯量,通過靜置水箱去考察不同時間段微生物的生長狀況,三種補充消毒工藝選擇為紫外消毒設備、臭氧消毒與微電解消毒。其中紫外消毒設備采用的是管道式,而后兩者則選用水箱投加方式。本次實驗水箱體積為1.5m?,接實驗地區居民自來水,安裝出水循環與排放管路。
1.2 實驗儀器
消毒工藝方面的設備選擇,其中紫外消毒設備使用杭州漢山環保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HANSUV-3500,處理水量為2t/h;臭氧設備由上??堤丨h保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KT-OZ-20kg;微電解設備由上海艾晟特環保有限公司生產,型號AST-400,水量處理標準2-10t/h[1]。
2 實驗過程
2.1 紫外補充消毒在二次供水系統中的應用
紫外補充消毒工藝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水質余氯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紫外照射時間,在低余氯水平處于0.05mg/L時,紫外消毒之前細菌總數在80-380cfu/mL之間,一旦被測試水樣處于零余氯狀態下,細菌為1×10?cfu/mL。當處于這兩種狀態下,則需要通過紫外補充消毒工藝進行處理,將紫外劑量控制在60mJ/cm?,紫外消毒時間控制在5s以上[2]。而對于紫外功率方面,則當水中余氯為0時,紫外功率越大效果越明顯,這里所說的大功率指的是45mJ/cm?與60mJ/cm?,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完成消毒。而對于15mJ/cm?與30mJ/cm?而言,無法在5s范圍內完成水質消毒。通過具體效度效果對比分析,本次紫外補充效度功率控制在45-60mJ/cm?范圍內。而對于紫外消毒工藝在整個二次供水當中的放置位置上,選擇放置在出口端,經過具體實驗過程也表明,紫外消毒工藝在出口端防止與進口段效果相比更明顯,只要保持充足的接觸時間,空濾范圍45-60mJ/cm?,則能夠達到消毒效果,控制細菌產生。
具體試驗各環節確定之后,得出紫外補充消毒在二次供水系統當中的工藝參數選擇如表1所示:
2.2 臭氧補充消毒在二次供水系統中的應用
臭氧補充消毒工藝在二次供水系統當中的應用,需要確定接觸時間與臭氧投加量,在不同濃度的臭氧與補充效度效果的實驗當中,將水箱當中的水靜置12小時以上,并吹脫余氯,保證余氯為零,細菌總數增長至5×10?cfu/mL開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臭氧的不同濃度包括0.3mg/L、0.5mg/L、1.0mg/L、1.5mg/L,在0.3mg/L消毒效果在接觸時間為10min時細菌完全消除,0.5mg/L消毒效果在接觸時間為7min時細菌完全消除,1.0mg/L消毒效果在接觸時間為4min時細菌完全消除,1.5mg/L消毒效果在接觸時間為2min時細菌完全消除。根據試驗數據可以發現,臭氧濃度越高,則對于二次供水系統的消毒效果越好,接觸時間更短。當然,這一時間過程只是本次實驗的結果,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效控制臭氧濃度,避免由于濃度過高所產生的負面效果,結合溴酸鹽產生情況,認為臭氧投加量應該保持在0.5mg/L范圍內[3]。
具體試驗各環節確定之后,得出臭氧補充消毒在二次供水系統當中的工藝參數選擇如表2所示:
2.3 微電解補充消毒在二次供水系統中的應用
微電解補充消毒的具體應用效果分析,不同氯離子所能夠產生的消毒效果不同,本次試驗選擇氯離子投加為別為10mg/L、30mg/L、100mg/L,30mg/L、100mg/L所產生的消毒效果相近,而10mg/L投加量的消毒效果較差。如果在原水當中氯離子含量符合30mg/L以上,則無需投加。但微電機消毒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會產生消毒副產物情況,應用范圍受限。
3 結論
綜上所述,三種補充消毒工藝在二次供水系統當中的應用,根據應用情況比較分析發現,紫外補充消毒技術與其他兩種消毒工藝相比具有一定的應用便捷性與安全性特點,無需考慮副產物問題。
參考文獻:
[1]高煒,朱慧峰,安東.二次供水系統中三種補充消毒工藝的比較[J].凈水技術,2014(0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