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雅 陶雷 吳孫德 李展堯 吳志蘭

摘要: 此文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選取2006-2016年間CNKI上所發表的創業教育領域的學術論文,將其分成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推進和扶持機制、滿意度和有效性研究等4個主題,分別開展研究述評,并提出創業教育未來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With literature metrology, published paper in CNKI(2006-2016) a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under four topics, inclu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content, promote and support mechanism, satisf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Then,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se field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moted in the end.
關鍵詞: 創業教育;知識計量;大學生;創業能力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easurement of knowledge;college student;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1-0236-03
0 引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形態的浪潮,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能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帶來產業結構方面的革新。大學生具有廣泛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的高校教育資源,無疑應是創新創業最具潛力的群體。我國高校擔負著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任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西方的創業教育經歷了近70年的發展,高校已成為創業教育的主體,并形成了集創業教育課程、創業學位授予、創業學術期刊和創業研究中心于一體的完善教育體系。而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末期萌芽后經歷了由創業競賽至創業教育,由師資培訓至學生培養,由課堂教學向多種模式轉變,由知識傳授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等四個發展階段[1]。目前有關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雖然數量多,熱點豐富,但在整體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各高校在實踐方面還未形成有效統一的培養體系,存在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問題。本研究在進行大量閱讀文獻后,通過CiteSpace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創業相關文獻進行分整理分析,同時對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進行述評,以及發現有關創業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并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相關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和挖掘研究空間。
1 研究進展
1.1 研究總述
本研究主要以中國知網(CNKI)平臺數據庫中2006年至2016年間發表的文獻作為計量數據來源,分離出我國創業教育的研究熱點。通過檢索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及“創業+高?!?,得到文獻檢索結果共計12000余篇。根據知識計量學方法,借助CiteSpace軟件進行文獻數據的統計計量分析,以時間為變量探索國內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態勢。在CiteSpace4.0.R5.SE中,選擇“Key word”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出2006年至2016年的關鍵詞詞頻分布。分析得知,在過去10年的研究中,有關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創業能力、創業政策、培養模式等論文研究出現頻次較高。(表1)
縱觀所有研究主題及詞頻分布數,國內關于創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
①培養目標:理解和研究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能力與素質、關鍵影響因素等是合理開展創業教育的前提;
②培養內容:借鑒和總結各地創業教育的模式和路徑等是合理設置創業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
③推進和扶持機制:討論和研究外部環境如創業政策、優惠政策是創業教育課程合理設置的必要配套;
④滿意度和有效性:形成閉環,評價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清楚,培養內容和推進機制設置是否恰當。
以下選取代表性文獻,分別展開述評。
1.2 培養目標
關于創業教育培養目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大學生創業意愿、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創業素質、創業能力的概念和構成的分析和探討。從表1可知,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很多,如創業能力的304篇,創業意識的126篇,影響因素的135篇,涉及創業意愿和創業意向的篇數也較多。
在創業能力方面,唐婧等(2008)在Man[2]的基礎上,構建了二階六維度的創業能力概念模型,并從維度和概念層面檢驗證實了創業能力概念是一個多維度指標。張玉利等(2011)[3]從創業學習的視角探索了創業者的經驗向創業能力轉化的內在機理,得出當創業者的信息獲取/轉化方式與他的先前經驗類型相匹配時,這一類型的經驗才能更好的轉化為創業能力的結論。王輝等(2012)基于12個樣本案例,分析得出大學生創業能力主要由機會把握力、創業堅毅力、關系勝任力、創業原動力、創新創造力、創業學習力、資源整合力等七個維度構成。李曉峰等(2013)將構成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因素分為兩類:大學生創業知識、大學生創業技能,又分別設計了11個二級指標,提出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的多維可拓物元模型和可拓評價方法。高桂娟等(2014)[4]通過專家調查和問卷取樣,解構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13個構成要素。
在創業素質方面,核心期刊文獻數量不多,且實證性研究較少。蘇益南等(2010)構建了大學生創業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心理素質、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等三個維度和11個二級指標,并建立了大學生創業素質的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劉沁玲(2013)基于文獻調查和案例研究,甄別出創新型創業能力所表征的關鍵性創新活動,設計了包含10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毛霞(2014)[5]基于問卷調查和實證分析,建立大學生創業素質培養結構方程理論模型,發現影響高校大學生創業素質的3個主要成分依次是:創業能力、創業意識和創業知識。
在創業意愿方面,向輝等(2014)[6]建立了廣義創業態度、個人背景和創業意向之間的三元ISO模型,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和方差分析,發現了創業教育既能直接影響創業意向,也能以廣義創業態度為中間機制發揮影響,且效果顯著。譚力文等(2015)從高校創業教育的視角,研究了大學生的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和創業態度對大學生群體創業意愿的影響。根據結構方程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結果,肯定了發展創業教育的確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創業知識水平、創業能力和創業態度,同時創業教育本身也可以促進大學生意愿的形成。
述評:從以上文獻可知,當前研究更多側重于評價方法,雖提出了諸如灰色、模糊、可拓、層次分析法等,但缺少對大學生創業素質、創業能力概念界定和構成要素的深入研究,在評價創業能力的標準和內涵上存在模糊性與差異性,對何謂大學生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尚未形成共識。特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若該目標解構不清楚、定位不統一,則不能明晰人才培養的目標,無法廓清創業教育的要求,進而無法討論創業教育的內容體系和實現機制。
1.3 高校及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
由表1可知,以“大學生”、“創業教育”為關鍵詞的論文最多。在模式選擇方面,葛建良(2010)借鑒Tim-mons的創業企業成長4階段模型,提出針對初創期特點的創業教育模式。顧瑩櫻(2010)以創業機會開發為視角,解構出創業者能力體系。王本賢(2013)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解釋大學生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為,黃兆信(2013)[7]試圖理清創新、創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加強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錢美玲(2013)側重討論了高校創業教育中的主體性德育模式,張克兢(2014)則重點探討在校大學生創業學習的知識獲取的途徑。宋超(2013)歸納出我國創業教育3種基本模式:管理為主模式、商業運作模式以及科技促進創業模式。徐瓊(2013)從目標、理念、程序、條件、評價等5個維度比較分析中美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之間的異同。李慧清(2015)[8]從創業環境約束視角下,基于企業與企業家成長過程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及百森商學院創業教育與全球創業觀察(GEM),嘗試構建了國內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陳彥麗(2009)從學科、活動、實踐、環境等4個方面分析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成;李倩西(2012)對比了9所試點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情況。杜運周(2011)、韓琪瑄(2013)和周朝正(2013)分別深入剖析了臺灣中山大學,美國百森商學院和斯坦福大學,以及芬蘭于韋斯屈萊理工學院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米銀?。?016)通過比較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教育范式的結果進行了對國內大學創業教育實踐模式及路徑思考。
在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方面,劉文杰(2013)分析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的優勢、機會、威脅和劣勢;孫暢(2014)提出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應以能力為導向、以層次培養為主線。
述評: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宏觀問題討論較多,具體措施探討較少;解決問題大多借助對比和歸納,缺乏實證研究,可操作性不強;由于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對措施的探討缺乏系統性;缺乏分類和典型研究,如針對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對策建議相似度高,同時缺乏針對性。
1.4 高校創業教育推進和扶持機制
對于推進和扶持機制,目前的相關文獻主要討論和研究外部環境如創業政策、優惠政策等內容。翁默斯(2012)總結和分析3所典型地方院校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經驗和做法。陳芳(2009)、聶怡婷(2012)、郭龍(2014)分別對浙江、上海和山東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社會支持體系或保障體系進行了評價。其中,湯耀平(2011)[9]基于宏觀數據和問卷調查,認為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存在扶持政策本身、政策執行機制、政策宣傳、社會創業意識、創業社會資源等5個方面的問題。陳洪源(2014)調查了廣州6所高校應屆畢業生,得出基本相同的結論。
述評:通過多篇文獻整理得知,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當前的薄弱環節主要體現為課程設計不合理,師資力量匱乏,教育模式單一,配套機制不健全。創業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進行長期的理論探討、實踐踐行和動態調整。
1.5 高校創業教育滿意度和有效性研究
滿意度和有效性的分析主要是評價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清楚,培養內容和推進機制設置是否恰當。陳浩凱(2007)等根據創業教育理論提出了包括核心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師背景、教師科研能力、創業教育軟硬環境、學生背景、學生個性等在內的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陳虎(2009)等借鑒國內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將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分為直接評價指標和間接質量指標兩類,并增加了學生滿意度這一指標。舒福靈(2012)等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創業氛圍、基礎平臺建設和培養效果等3個指標,由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使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適用于實際的定量測度,陶丹等(2010)結合專家意見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確定了包括課程體系環節、課程教學環節、非課程教育環節等3個一級指標,課程設置總體狀況、創業課程理論教學、創業課程實踐教學、師資背景等二級指標在內的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崔彬等(2014)[10]基于問卷調查法,對已修完全部創業教育課程的揚州大學2010級885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分層抽樣,結果顯示:大學生更關注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大學生對課程種類豐富性、教師教學方法、相關學術報告、創業者與學生的經驗交流、教師對學生的輔導和咨詢等的評價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對創業教育的總體滿意度。
2 評述與展望
總體來說,當前國內的創業教育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以下5個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2.1 創業教育在不同類型高校培養目標的設定
教育水平的不均等性,導致我國各所高校的創業教育差異性比較大。本研究認為高校進行相關課程設置時,需考慮到高校教育水平以及大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決定了中國高等院校的資源分配處于一個并不均衡的狀態,這種不均衡的狀態很可能導致了在其中的大學生在就讀的過程中出現個人能力素質方面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同一個創業教育體系在不同高等院校得到的結果。所以在研究中,應著眼于細節,因材施教,注意到學校與學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應提出適應每一個學校特點的、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創業教育體系方向。
2.2 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由于我國的創業教育起步晚、范圍窄,目前國內能成為有效樣本的創業教育的實例較少,所以缺乏對創業教育成果的跟蹤調查,最終缺乏對某個創業教育體系的成果收集及分析。因此,目前在創業教育方面得出的結論基本停留在理論階段,大多數創業教育體系基本借鑒于創業教育成熟的國家,導致設計的課程體系在中國本土的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同時在進行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中,并沒有科學地進行進一步細化分析,也沒有提出具體應開設哪幾門課程、應怎么進行授課的方案,無法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根據。
2.3 創業能力和素質的理論結構
目前的研究更多側重于探討諸如灰色、模糊、可拓等評價方法,對大學生創業素質、創業能力概念的界定和構成要素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在評價標準和內涵上存在模糊性與差異性。
2.4 創業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理論探討
創業教育質量涉及學生主體、師資、方法、環境、政策等多個影響因素,各個因素的細微干擾可能影響到最終的創業教育成果。目前大部分研究僅局限在創業教育的范圍內,未能深入探討諸如師資能力、決策邏輯和其他外部環境因素等控制變量的干擾。同時研究時只針對創業教育的角度進行研究,缺乏判斷性和科學性,所得結論難以代表中國大學生發展情況,也不能得出一個科學、系統的創業教育體系的結構理論。
2.5 互聯網+背景下創業教育的新途徑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者選擇了電子商務的相關領域進行創業?;ヂ摼W提供了創業的虛擬平臺,加快了社會資本的建立和流動。因此,大學生創業者應積極主動地利用平臺紅利,在創業活動中取得先機。但同時,互聯網環境存在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以如何創造創業機會、如何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如何把握和有效利用風險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研究正在逐步展開,未來將會涌現出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3 結語
本研究經過在CNKI數據庫的檢索,以不同研究主題為對象,閱讀多篇經典核心文獻,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推進和扶持機制、滿意度等四個主題進行述評,并提出5個未來在大學生創業方面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大學生創業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學者們的深入研究,同時也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通過完善的系統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質量,培養一代具有“創業遺傳代碼”的高水平人才,為國家的轉型工作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江蘇高教,2013(06):42-51.
[2]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se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 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3]張玉利,王曉文.先前經驗、學習風格與創業能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1(6):1-12.
[4]高桂娟,蘇洋.學校教育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1):24-30.
[5]毛霞.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大學生創業素質培養實證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3):135-138.
[6]向輝,雷家骕.大學生創業教育對其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2):120-124.
[7]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8]李慧清.創業環境約束視角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學院的協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7.
[9]湯耀平.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實施、評價與完善[D].華南理工大學,2011.
[10]崔彬,張亞維.大學生創業教育滿意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揚州大學(高教研究版),2014,18(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