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 邢志行
堅守耕地紅線 麗水尤為如此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 邢志行
時隔20年,中央再次出臺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政策意見,為今后加強耕地保護、堅守耕地紅線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麗水是浙江“生態大花園”、華東生態屏障、國家生態示范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市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諄諄囑托,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勇當綠色發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為“麗水的明天”奉獻更多美麗國土元素。
始終堅持“兩山”戰略指導思想,筑牢生態環境保護底線,樹立國土資源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管理理念,科學統籌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重點保障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發展。一是堅持以畝產論英雄求集約,以精細化管理促轉型,走集約資源、創新發展之路,努力實現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二是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通過推進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全民所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等措施,努力形成資源保護工作的強大合力。三是更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科學確定國土資源和地域空間開發的規模、強度、結構、布局和時序,提高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質量。大力推進“坡地村鎮”試點工作,用足用好豐富的低丘緩坡資源,最大程度實現建設項目耕地零占用。四是嚴格規范實施土地整治,實行“一票否決制”,所有項目必須經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等多部門共同會審形成一致意見后方能立項。進一步轉變土地整治項目工作思路,將生態保護、便于耕種、利于管護作為立項選址的首要條件,充分利用荒坡、荒草地、廢棄園地、已實施流域整治的廢棄溪灘地實施墾造耕地,將項目往“山下”走、往村莊邊上走、往水邊走、往路邊走,確保生態紅線不突破。
綜合考慮耕地保護面積、耕地質量狀況、基礎配套設施、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和糧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護任務量等因素,統籌安排資金,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全力筑牢糧食安全防線。一是逐步提高耕地保護補償標準,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獎補資金發放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情況掛鉤,主要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后期管護與修繕、地力培育、耕地保護管理等方面。二是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全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村集體投工投勞參與項目建設。依托質量提升項目推進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充分利用耕作層剝離可有效提升耕地肥力的優勢,將“旱地改水田”項目、耕地質量提升項目、標準農田項目與耕作層剝離再利用項目掛鉤,以耕作層剝離促耕地質量提升,以提質改造項目為耕作層剝離提供項目資金。三是因地制宜實行免耕少耕、深松淺翻、深施肥料、糧豆輪作套作的保護性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多措并舉保護提升耕地產能。
將提升項目質量作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完善機制、強化監督為手段,以加大資金投入為通道,以調整工作思路為橋梁,以打造示范標桿項目為目標,全力推進土地整治。一是完善耕地目標責任制考核機制,規范指標調劑管理方式,調整項目實施模式和實施方式,探索項目管理的最優途徑,著力提升項目質量。二是嚴格落實項目管理“五項制度”,通過統一報備入庫等信息化建設,探索利用土地整治在線監管系統和微信等方式實施在線監管,加強項目日常巡查檢查;制定全市墾造水田規劃設計技術標準,規范項目驗收體系建設,強化項目抽查復核力度等手段強化項目監督管理。三是提高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斷提升項目工程質量,著力提升項目的土壤肥力、交通條件、灌溉便利性。
打通“兩山”通道,關鍵是要轉變種植理念,推行生態種植,推動土地流轉,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真正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一是加大資金扶助力度,加強后續耕種管護,通過不斷提高耕種扶助力度,調動群眾耕種的積極性,并同農業部門做好后續耕種技術支持和地力培育工作,采用施加有機肥等方式不斷提高新墾造耕地的種植適宜性。二是鼓勵土地流轉,因地制宜推廣農業產業化耕種,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種植適宜性和市場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耕種的經濟效益。如松陽縣、遂昌縣利用新墾造的旱地,通過流轉集中種植茶葉,每畝每年可為群眾增收1萬元。三是依托全省獨一無二的生態環境和“麗水山耕”等農業特色品牌,大力推廣綠色生態無污染農產品和高山蔬果、糧食種植,增加農產品的附加效益。積極推行農旅結合,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如在新墾造的耕地上發展花卉產業,打造淡季種花、旺季旅游的農旅融合景區,可極大提高周邊農戶的經營性收益。
大力實施“畝產倍增”計劃,通過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空間換地、騰籠換鳥等途徑,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一是全面實施差別化用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在保障新增用地有效供給的同時,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快土地供給側改革,加大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的改造,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土地開發利用模式以“增量為主”向“增量與存量相結合”轉變。二是加強批后監管,嚴格實施土地出讓合同履約保證金制度,促使用地企業按期開竣工。充分運用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三是加大節約集約用地考核力度,推進城市、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管理,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充分運用國土資源“一張圖”監管平臺,推行土地執法網格化管理,強化耕地保護全流程監管,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一是健全土地動態巡查制度,通過發現違法行為后現場制止,力爭將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二是加大土地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發現違法違規案件線索及時處理,并對重大土地違法案件進行公開曝光,提高國土資源執法威懾力。同時,堅持既處理事又處理人的原則,對案件中涉及違法違紀的,堅決移交公安、紀檢監察部門等相關部門處理。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地方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等不同途徑,廣泛開展耕地保護相關知識宣傳,增強社會各界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