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南湖區分局 王 志
多措并舉抓落實 筑牢耕地保護線
——嘉興市南湖區耕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南湖區分局 王 志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嘉興市南湖區保障經濟發展與保護耕地的矛盾不斷加劇,區域內耕地后備資源不斷減少,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難度日趨加大。為此,南湖區按照“全力以赴保發展,多措并舉保耕地”的思路,實現經濟高速發展,耕地一分不減,連續25年不低于市下達的耕地保有任務,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到了4.1等(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級,1等耕地質量最好),為全省最優縣(市、區)之一。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耕地保護工作的強大合力
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區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保護耕地領導小組,建立和落實耕地保護“一把手負總責”制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區國土分局主要負責人兼辦公室主任,各鄉(鎮、街道)也全部成立相應的工作組織,并定期召開土地管理工作會議,分析研究對策,從而在全區形成了耕地保護的強大合力。
2.強化責任落實,形成耕地保護工作的強大動力
嚴格落實鎮(街道)耕地保護工作第一責任人責任,把耕地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每年都由區、鎮(街道)、行政村層層簽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任務,層層壓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保護管控,從而在全區形成了耕地保護的強大動力。
3.營造工作氛圍,形成耕地保護工作的強大推力
借助“4·22世界地球日”和“6·25全國土地日”等主題活動,廣發宣傳畫冊、資料,運用網絡、電視、報紙、短信等對耕地保護工作進行廣泛宣傳,向基層農民群眾宣傳保護耕地的法規政策,營造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使“陽光國土”走進千家萬戶,家喻戶曉。真正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從“一家管、大家用”的“獨角戲”轉變到“大家管、大家用”的“大合奏”上來,把耕地保護的監管從“單打獨斗”轉變到“共同作戰”上來,從而在全區形成耕地保護的強大推力。
1.借力多規整合,守好耕地數量關
緊緊抓住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完善的契機,推動“多規融合”和村級規劃,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城市開發邊界、區鎮建設開發邊界,用“一張圖”明確保護和建設的空間,讓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全域推進整治,守好耕地質量關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611”耕地保護工程,強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土地開發,推進宅基地及房前屋后園地、村道等開發復墾,增加后備耕地資源,實現耕地數量與質量雙提升。近年來,全域實施農田整治面積達4720.16畝,極大提高了耕地質量和高標準農田的占比。通過人大代表、行風政風監督員及市民代表對整治開發項目進行全程監督,確保選出量足質優的優質耕地,提高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質量,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3.用好補償手段,守好耕地生態關
2013年以來,南湖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激勵措施,逐年持續提升補償標準,明確補償標準為基本農田示范區140元/畝、耕地120元/畝,僅2016年就落實了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資金2130余萬元,通過建立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和村集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1.強化土地管制管控
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同步有序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劃定,全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6.37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13.21萬畝,埋設基本農田保護區塊界樁,并采集永久基本農田區域地理位置坐標,整理匯總錄入數據庫,實行數字化管理,形成了“數量足、形態優、質量好”的基本農田布局形態。
2.嚴格耕地占補平衡
全面落實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的政策,通過自行開發落實一批項目,市里統籌爭取一批項目,有償調劑代保一批項目,爭取平湖塘拓浚工程、跨海大橋北接線二期等項目使用省、市統籌補充耕地,切實在項目申報用地前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先補后占”的要求,并在耕地占補平衡動態監管系統上備案,落實掛鉤制度。
3.加大土地執法力度
2010年以來,土地執法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預防和查處相結合”的方針,開展“兩網化”動態巡查,充分發揮村級土地協管員作用,實行關口前移,切實將違法用地遏制在萌芽狀態。主動參與“三改一拆”“無違建”等中心工作,切實開展“一戶多宅”清理、嚴格執法保護資源“亮劍行動”,清除歷史違法用地。扎實開展各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推進違法用地整改,2010年以來,南湖區違法用地耕占比實現了“個位數、零問責”,2016年度降至1.95%,為歷年最低。
下一步,南湖區將持續深入開展“611”耕地保護工作,建設基本農田“天眼”視頻監控,實時動態監管農田保護情況,嚴格耕地資源保護,努力以更小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