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視點
自媒體視點
(2017.4.25;作者:李海平;公眾號:深圳供應鏈)平臺化是趨勢與方向,大家不要誤解,平臺就是阿里,就是京東這個樣子,這是對B端業務理解的重大誤區,B端業務的平臺至少包括三大類:商品交易平臺,服務交易平臺,資產交易平臺,我們每個公司只要有足夠客戶數量,很強的服務能力,我們都可以分步實現業務平臺化。供應鏈公司我建議走服務交易平臺,這是業務的延續與方向,未來是資產交易平臺,這是一個相對比較順路的搭配。供應鏈公司當前不被很多金融機構看好的是因為高負債,傳統的財務制度又解釋不了這種創新的業務,如果供應鏈公司以傳統做法,肯定還是高負債,因為都是在做自身的信用,我們能不能通過前邊的平臺化,將我們平臺的一些資產進行轉移呢?供應鏈公司提供的其實是二套服務:供應鏈服務與供應鏈金融服務,對產業相對熟悉,服務是根基,如果沒有基于供應鏈服務,那么供應鏈金融風險難以把控,與銀行相比,優勢就蕩然無存。因此需要我們注重服務,未來優勢是做大服務。
(2017.5.14;作者:劉曠;公眾號:劉曠)
商業地產是一個大型的聚集場所,然而面對如此大的客流量,商場依然面臨著招租難,盈利模式單一,歸根到底在于商業地產經營方式刻板,營銷能力弱,不能將流量客戶消化為消費客戶,不能讓流量轉化支付。所以,守住商業地產的優勢,盤活商業地產體系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個觸點,把商場的“客流”轉變為“會員”,商業地產們也要獲得客流的相關數據,了解這些客流是誰。而擁有實名電子賬戶的移動支付,恰好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通過支付手段的接口,從而衍生出更大更廣闊的營銷方式和銷售平臺,賦予商場更多的營銷決策信息,讓商場逐步深入地做到面對會員的精準營銷,以保證客源的穩定。中國正在進入無現金支付時代,為商業地產注入的新鮮活力是在互聯網加持下,通過“支付+營銷”盤活商場自身的生態系統。
(2017.5.9;作者:明月先生;公眾號:物流定制平臺)
近年來,倉運配、供應鏈、快運、快遞、平臺等紛紛轉型升級,最為重要的方向當數綜合物流了。無論是巨頭,或者是創業新兵,或者跨界探索者,似乎無一不往這個方向努力,似乎綜合物流成了中國物流轉型的必經之路。消費者主權時代正在全面滲透整個商業,新零售、新科技、新金融、新能源、新模式等正在深入物流產業鏈。物流服務的碎片化、分布式、個性化、場景化與智能化成為趨勢,但這是趨勢,未必是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因此,我們不能為了趨勢而忘記消費者,盲目放棄聚焦戰略,盲從多元化物流的整合,盲從消費者表面的需求,而忽視對其內心的洞察以及商業變革后消費者需求的轉移。從這個角度講,綜合物流只是為了應對消費者個性化的手段之一,但并非終極手段或者消費者的真正訴求所在,若沒有想清楚,盲目跟隨,恐怕到時候會導致陷入發展困境,陷入死胡同。
(2017.5.8;作者:孟永輝;公眾號:孟老獅)
如果我們單單將新零售看做是線上轉移到線下的過程顯然并不能代表新零售的基本內涵,更無法完整描述新零售的全貌。新零售一定是電商,電商不一定就是新零售。從內涵上來看,電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必然是新零售。之所以這么說,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現在電商領域的諸多痛點單單依靠電商本身已經無法完全得到解決,必須借助新的事物,新的手段才能真正解決當前電商領域當中面臨的問題。如果我們依然將這種解決的手段看做是電商,那么用戶必然遇到同樣的痛點。如果我們在保持電商特點和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加入一些新鮮的元素來改變或減少當前的用戶痛點,這樣才能保證用戶不會重新獲得電商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新零售一定是電商進化而成的新物種,它的身上攜帶有電商基因,又能借助新的手段來規避原本存在的問題和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