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掘金:低效率短板也是增長空間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全要素生產率概念,并將其來源歸結為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出,為人們分析經濟增長源泉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邁越增長“低效率洼地”提供了新的衡量尺度。它厘清經濟增長內在邏輯:企業的潛在增長率正是由資本、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等供給因素決定的,即使生產要素投入不再增加,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或者生產技術進步都能夠使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升,進而提高經濟增長率。
根據國資委數據,截至2015年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19.2萬億元,凈資產40.1萬億元;截至2016年底,央企資產總額達50.5萬億元,與前一個5年相比增加80%。國企資產總額增長過快,但效率不高。2010年,財政部《關于我國國有企業十年發展的報告》結果表明:10年來全國國有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5.4%,比外商投資企業(10.5%)低5.1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7.2%,地方國有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3.3%。2001年—2010年,全國國有重點行業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6.3%。2010年,鐵路運輸、地質勘察等行業凈資產收益率分別僅為0.47%和1.25%。此外,全國還有4.6萬戶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占全部國有企業40%。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可以計算出不同類型企業的收益率。結果表明,國有工業企業收益率低于私營工業企業。2006—2010年,國有工業企業凈資產收益率(未扣除稅收)分別為15.53%、16.97%、12.42%、11.42%和16.08%;私營工業企業則分別為22.12%、26.08%、30.06%、26.36%和32.59%。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數據是對國有工業企業總體而言的。實際上,國企在盈利能力方面分化嚴重(存在著明顯的“肥尾分布”),少數國企占據了國企整體利潤的大部分,由此推論大部分國企的收益率可能低于國企平均水平,更低于私營企業平均水平。以中央企業為例,根據國資委公布的《中央企業年度分戶國有資產運營情況表》披露的利潤數據,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央企基尼系數分別達到0.83、0.84、0.82和0.78;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利潤排前10位的央企占所有央企利潤的64.45%、72.97%、65.11%和61.05%。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估算了2006—2010年國有工業企業與私營工業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估算結果表明,2006—2010年國有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速為3.5%,低于私營工業企業10.4%的平均增速。從具體年份看,2006—2010年國有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分別為0.3%、10.5%、3.8%、—5.9%和9.6%,而私營工業企業則為17%、21.4%、7.9%、8.5%和—1.5%,國有工業企業僅在2010年優于私營工業企業。
對石油企業而言,目前三大石油公司資產總額已經超過7萬億元。截至2016年底,中國石油總資產達40698億美元,超過了殼牌和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總資產規模最大的石油公司;2014年,中國石化銷售收入已達4586.6億美元,超過了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等國際石油巨頭,位居全球榜首。單從營收和資產總值方面,中外石油企業難分伯仲,但如果把勞動生產率放進去比較,結果就大相徑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員工人數分別是1602898萬、1110000萬,而埃克森美孚、殼牌、BP員工人數分別為8.6萬、8.9萬、7.9萬,人均產值對比,我國兩大石油公司與三大國際石油公司相差一個數量級。我國兩大石油公司人均銷售收入平均為80.32萬美元,而三大國際石油公司這一指標則為544.3萬美元,外方為中方的6.8倍。中方人均凈利潤平均為3.56萬美元,外方這一指標則為40.7萬美元,外方為中方的11.4倍。人均總資產中方平均為50.43萬美元,外方平均為402.44萬美元,外方為中方的8倍。中方人均油氣產量平均為4.67bbl油當量,外方則為46.72bbl油當量,外方為中方的10倍。雖然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堪稱國際性大公司,但至少從人均值所體現的效率上看,與國際一流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數據是對現實的具象描述,偏低勞動生產率背后,是基本國情。我國人口基數大,反映在數據上就是計算總量時,往往能位居前列;但若計算平均值,就不忍目睹了。整體上看,除極少數領域外,在當下國際石油市場垂直分工體系中,我國還處于中低端。處于產業鏈下游企業,往往是靠拼資源、拼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等粗放方式來謀生存,付出的代價大,獲得的回報少,分子小而分母大,勞動生產率自然也就低了。
石油石化企業效率較低,還有一個因素是重資產屬性和非經營資產占比相對較高導致的。根據經典財務分析方法杜邦分析法,凈資產收益率可以分解為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在銷售利潤率方面,與國內私營企業相比,2005—2010年,石油企業銷售利潤率分別為7.62%、8.37%、8.8%、6.14%、6.12%和7.58%;私營工業企業則為4.63%、4.92%、5.60%、6.31%、6.18%和7.27%。從這組數據看,石油企業在銷售利潤率方面并不劣于私營企業。但在總資產周轉率方面,表現則遠遠差于私營企業,不足后者50%。2005—2010年,石油企業總資產周轉次數分別為0.73、0.75、0.78、0.78、0.70和0.78;而私營企業則分別為1.51、1.60、1.69、1.73、1.72和1.78。而在權益乘數方面,兩者相差并不大。由此可見,石油企業績效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總資產周轉率過低。這也是石油企業經營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而導致石油企業總資產周轉率過低主要原因是其資產屬性決定。
一方面,相對于私營企業,油氣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重資產是其顯著特征,基于勞動力與資本替代性,重資產意味著單位資產對銷售收入的貢獻相對較低,這必然會拖累企業總資產周轉率。另一方面,基于歷史原因,石油企業資產構成中非經營資產比重太高,這也會拖累企業總資產周轉率,從而降低資產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