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瀅
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
高校網絡借貸法律問題研究*
高若瀅
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傳統金融機構在我國發展“普惠金融”時期實現轉型,以高校與傳統網絡借貸模式的為核心,誕生了獨具特色的高校網絡借貸。高校網絡借貸通過傳統經營模式的變革滿足了當代大學生迫切的消費需求,為高校網絡借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新型借貸過快的發展,加之行業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高校網絡借貸亂象叢生,理應從加強平臺自身的自律性,明確監管主體及責任,聯合執法,使高校網絡借貸從而得到規范的發展和有效的監管。
高校;網絡借貸;法律規制;學生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目前我國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是為了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理念是向難以從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但是有一定得收入來源并具有償還能力的群體提供便捷的信貸支持,改變不能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人的現狀,讓所有人有需求時,及時享受到便捷、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我國互聯網金融機構嗅到了一絲商機,數據統計得知:2016年,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高達3000萬左右[1],面對如此有巨大經濟消費潛力的高素質、高文化、具有一定經濟來源的在校大學生消費主體,多家高校網絡借貸平臺爭相出現,如常見的“分期樂”“愛學貸”“趣分期”等一系列P2P網絡借貸平臺,還不包括面向社會大眾的支付寶“螞蟻花唄”“螞蟻借唄”及京東商城分期消費及“京東白條”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購物信貸服務。
(二)大學生消費需求日益增強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校大學生消費需求也日益增強,由于網絡金融的普及,預支消費意愿逐步增大。高校大學生是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向信貸市場轉型的主要消費主體,從傳統消費到提前消費、信用消費,這種超前信用消費促進高校網絡借貸的興起。目前,大學生主要消費類型:一、物質生活需求:購買手機、電腦、相機等高端數碼產品;二、學習消費需求:學業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實踐等;三、精神生活需求:同學社交、情侶戀愛、旅行等消費。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消費,都已經不是單純的滿足于溫飽問題的消費形式,對于當代大學生經濟狀況而言是不足以支撐的,所以導致了高校網絡借貸在高校中迅速的發展起來。
(三)高校網絡借貸的金融服務的特殊性
目前高校網絡借貸是以在校大學生及研究生所提供分期及現金消費等金融服務的P2P平臺。此類平臺具有針對沒有固定收入的大學生提供金融消費的特殊性,而且網貸平臺申請借貸的門檻很低。只需要申請者是學生身份,向借貸平臺提供學籍信息,即可申請高額的信用貸款,申請過程簡單,平臺放款迅速,深受廣大在校大學生的青睞。高校網絡借貸P2P平臺以高薪提成為誘餌發展已發生借貸的在校大學生成為平臺的校園代理,這一類的校園代理本身的身份就是大學生,極易開發自身周邊的同學、朋友成為借貸平臺的潛在客戶,從而加速了高校網絡借貸的發展。
(一)缺乏完善的貸款體系
高校網絡借貸P2P平臺借貸主體信用違約風險高,主要原因:一是借貸平臺對于借貸人嚴重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在辦理借貸業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只需要在P2P平臺上提供個人資料、學籍信息,通過平臺內部的簡單審核,貸款人即可獲得貸款現金,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擔保人;二是高校網絡借貸P2P平臺對于借貸人缺乏行而有效的制裁,導致借貸人的信用違約成本低,一部分只能將違約的大學生列入本公司的黑名單,另一部分與銀行有合作的平臺也僅僅能將借貸人與逾期行為記入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即便如此,也無法及時查詢借貸人貸款情況,導致各類平臺之間重復借貸的情況頻發,卻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加大了借貸人違約的風險。
(二)“被貸款”風險
由于校園網絡借貸P2P平臺借貸門檻低、手續簡單,所以時常發生大學生“身份冒用”的情況,很多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某平臺或者是多個平臺上“被貸款”欠下巨額貸款,所以校園網絡借貸平臺方便快捷的條件下也暗藏巨大的“被貸款”風險性。2016年就報道過某高校大學生做為班長,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同學的身份證信息及家庭信息,以多位同學名義向借貸平臺申請數十萬貸款,用于網絡賭博,輸光后資金鏈斷裂,被迫跳樓自殺[2]。這無疑是給自己家庭及多個家庭帶來無妄之災,因被他人冒用信息從而背負借貸的大學生不僅是在個人征信記錄上受到了損害,還在經濟上背負了巨大的負擔,精神上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三)高額的借貸利率
通過向調查得知:高校網絡借貸平臺打出的“低利率”廣告標語,實質上有些平臺一些隱性的扣費及借貸條款往往高出我國所規定的年利率,僅僅是年息就高達20%以上[3]。在校大學生從一次性全款購買到按月分期消費,除了需要支付利息,還需要承擔手續費,押金、滯納金等各類費用。目前大學生的收入現況而言,分期消費讓大學生面臨了巨大的高利貸風險,極易造成逾期、失信的后果。而大學生還款一旦逾期,將面臨“利滾利”的違約條款,極大的增加大學生還款壓力。校園網絡借貸平臺與大學生簽訂分期消費合同時會隱瞞真實的貸款利率,或者直接扣除部分服務費,對高違約金、高額逾期費用等風險絕口不提,這無疑是將大學生推入高利貸的陷阱之中。
(四)暴力催收
校園網絡借貸的催款方式通常是以增加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方式進行催收,例如:對貸款學生身邊的同學、朋友、家長以及老師進行群發其借貸逾期的信息,并且打擾借貸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其進行恐嚇威脅,或者在校園內傳播其借貸逾期的消息。暴力催收的方式,使一部分大學生心理防線崩潰,容易走極端,高校大學生不堪借貸壓力跳樓自殺的現象時常發生;而一部分女大學生因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面對這種略帶恐嚇的催款方式容易被他人所誘導,誘使她們簽下時下熱議“裸條”。簽訂“裸條”時承諾借貸人按時還款將不會泄露所抵押的裸體手持身份證件的照片或者視頻,貸款全部還清,即可刪除所抵押的“裸條”信息,但互聯網上已經有人公然叫賣女大學生“裸條”信息,這無疑是對女大學生沉重的一擊[4]。
(一)校園加強監管
高校在保護、教育在校大學生的問題上責無旁貸,理應一馬當先。加強對各類校園網絡借貸平臺進行嚴格監管,對于一些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進行規范整治,及時以短信、網絡、公示等形式提醒注意防范不良網絡借貸平臺。一方面應該及時關注網絡宣傳平臺,了解并掌握一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從根源上加以管控;一方面應該及時禁止違規違法平臺進入校園內進行公開的宣傳及招募校園代理,對涉入其中的學生及平臺從嚴處理;另一方面設立校園舉報窗口,對合法平臺進行監督,經調查核實平臺確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理應及時清理出校園,以免給高校和在校大學生產生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二)加強法律意識
由于大學生對校園網絡借貸所涉及法律知識認識匱乏,導致不良借貸平臺對大學生的欺詐屢屢得手的原因。高校應通過加大力度開展法律、金融相關的主題活動,加強大學生群體防范意識,增強金融知識。平時學習中,普及信貸基礎知識及校園信貸風險,使大學生從根本上了解網絡借貸的模式、盈利方式及借貸雙方所涉及的法律相關問題,從而使大學生免于陷入網絡借貸的陷阱之中;生活中加強對于個人的資料及信息保護意識教育,宣傳個人信息安全泄露的危險性,從而提醒大學生保護好隱私信息,不隨意提供及透露給他人,以免被不良居心的人加以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加強借貸平臺建設
目前高校網絡借貸P2P平臺理應正視本身經營模式中漏洞,以積極態度進行有針對性改變,從而尋求突破得以進步。一、平臺加強自身建設,開展法律法規許可的經營業務,應加強審批環節,規范審批流程;二、借貸平臺應對借貸學生資質進行嚴格的審批,充分考慮大學生各方面的還款能力后進行放款,對于不符合借貸條件的學生拒絕放款,切不可為了平臺自身的成交率弄虛作假;三、平臺與平臺間建立可查閱的學生借貸信息數據庫,使借貸信息能夠得到共享,進而避免出現重復借貸的情況,有效的降低壞賬率;四、加強對借貸學生身份信息及家庭信息的保密,對泄露學生信息的員工進行追責,加大學生隱私信息的保障。
(四)完善監管職責和制度
明確管理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監管職責,多方監管主體聯合,各自發揮自身的職能,有效的管控校園借貸平臺。相關部門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建立科學監管機制,如建立校園網絡借貸的檢測體系及登記備案系統并加大校園金融違法懲罰力度,從嚴處理;二、建立規范利率機制,嚴格控制校園借貸的“高利貸”潛在風險;三、建立投訴處理機制,專門處理校園網絡借貸的金融消費投訴案件,能及時給大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的法律建議及援助;四、高校理應加強大學生金融、法律意識,大力開展相關主題活動,使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
為了有效監管現有的校園借貸平臺,叫停了涉嫌高利貸、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的校園網絡借貸業務,鼓勵、支持合規的網絡借貸平臺業務發展。所以通過對校園網絡借貸的分析及探討得知,應當明確借貸平臺的監管主體,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重視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的金融及法律教育,從根本上規避、解決借貸風險。不僅需要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加強自身的行業自律,還需各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層層監管,才能有效的監管校園網絡借貸,使校園網絡借貸得到規范健康的發展。
[1]肖岳.失控的校園貸[J].法人,2016(05):76-77+96.
[2]意雯.“校園貸”負債百萬大學生跳樓自殺[J].天風,2016(05):59.
[3]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349-351.
[4]安靜,王宗琦.民間借貸合同的法律規制——以裸條借貸為視角[J].法制與經濟,2017(03):38-39+42.
* 2016年度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高校網絡借貸法律規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X2016B624)。
D
A
2095-4379-(2017)18-0065-02
高若瀅(1990-),女,漢族,湖南人,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