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春曉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
探究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竇春曉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社會整體利益是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有機統一,它是社會成員自身利益能夠實現的根本前提,同時也切實保障著個人利益的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受到侵犯勢必會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造成危害。經濟法以其特殊的原則和方法在經濟方面確保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通過法律約束及合理的國家干預充分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經濟法;社會整體利益;維護;國家干預
經濟法部分概念來源于古代財稅法,但內核上與其有明顯區別。經濟法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逐步進入壟斷時期,壟斷性企業出現后開始操縱市場,使市場平衡遭到破壞,與此同時,社會公平問題陸續出現,如: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地區收入懸殊、社會財富和權力主要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等等,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國家急需運用有效手段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調節,由此,經濟法應運而生,它充分體現了國家的經濟職能。
中國經濟法誕生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三十余年間經濟法不斷發展擴充理論核心,出現了眾多說法不一的理論學派,但也在業界達成了不少共識。業界內學者普遍認為我國經濟發初步產生于建國初至改革開放這一時期,在這一階段中,我國經濟法吸收借鑒了許多其他國家的經驗出臺了很多經濟法規,其中,以前蘇聯法制建設的影響最為顯著,比如早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積極推進經濟法建設,我國經濟法正式出現,不僅適應了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需要,還順應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經濟法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彌補了其他法律在經濟領域的不足之處,并為21世紀初我國經濟法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做好了鋪墊和基礎。
經濟法能為正確的國家干預提供法律支持,能主動對社會經濟進行積極有效地干預。現階段,我國學界對經濟法的原則有多種觀點,綜合多家觀點,我認為經濟法原則應由維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原則、公平與效率兼顧原則、國家適當干預原則構成。其中,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原則最為重要和基礎。
從中國經濟法立法情況來看,很多經濟法立法都是為了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包括維護市場平衡,保證經濟領域的競爭公平性、削減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出于這一立法目標,經濟法立法內容不僅注意到了市場主體間的競爭公平性,還注意到了不同規模企業對市場秩序的不同影響力。小企業規避風險能力與大企業相比較弱、所獲得的優質資源與大企業相比較少、人力資源和組織形式較為薄弱、在發展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較多且獲取信息與資本的渠道較為單一、有限,因而經濟法注重維護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嚴格抵制大型企業對小型企業的“圍追堵截”現象,規制大企業對資源的壟斷及濫用市場優勢地位進行商品傾銷的行為,減少小企業被合并現象,鼓勵小企業充分運用政策優勢,蓬勃發展。過去在生產到消費環節中,市場機制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消費者長期以來處于弱勢地位,侵權事情屢見不鮮,消費者權利保證沒有落到實處,隨著法治基礎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維權意識有所提高,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為了較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我國經濟法確定了生產經營者的相關義務和產品責任,填補在這一環節中的法律漏洞,規范生產經營者行為的同時使得消費者維權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在宏觀調控方面,確保國家財政及金融體系的良性運行也是經濟法注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原則的重要體現。種種做法有利于促進企業優化自身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帶動全社會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一)多樣的調整手段
經濟法用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調整手段是多樣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同時使用私法、公法兩種調整手段,經濟法注重緩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不僅僅致力于對私權利的維護,同時致力于對公權力的制衡,削減公權力被濫用的現象,使得公、私權利能夠被合理協調使用,從而促進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
(二)獨特的維護路徑
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路徑具有獨特之處。經濟法理性假設:必須將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無條件放在保護個人利益之前,因為,社會整體利益是不是社會成員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全體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只有在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憲法及法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職能保障人自身的權利。由此可見,其主張的維護路徑同公法、私法有明顯區別。公法、私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方式上有很大差異。公法作為政府組織出臺的法律體現了它是政治國家層面的的法,它要求適用的人運用刻意的方式自發為公共利益服務,而私法屬于市民層面的法律,它允許社會成員努力實現自身利益,只通過對個人行動的巧妙限制促使其行動對社會利益有益。
(一)強化經濟立法以及運行宗旨經濟法早期是為了有效彌補市場經濟的漏洞、克服市場失靈、緩解政府無能情況而出現的。市場調節自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市場調節的這些缺陷導致起極容易造成社會經濟波動和優質資源浪費,特別是在大型項目的建設規劃上表現地尤其明顯,單純的市場機制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需要我們對經濟法的立法尤其重視,積極去適應當今時代千變萬化的市場情況,盯緊市場動向,隨時立法,跟緊時事隨時修訂,保證其在運行過程中的有效性。同時,明確強調立法宗旨,使得經濟法在運行過程中能完全圍繞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這一宗旨展開,保證其根本目的的實現。
(二)強化經濟法對社會整體的調節
經濟法對社會整體的調節主要運用了宏觀調控的方法。需要政府根據經濟運行方向合力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發揮職能,合理分配社會財富及資本,積極優化落后企業,合理扶持小企業,吸納外來優秀投資,鼓勵消費,鼓勵市場擴張。保持宏觀調控的正確方向,保障市場秩序。促進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三)完善責任制度
當部分民眾或團體損害了社會整體利益時,應依照法規對其進行嚴厲懲處和判決,這一手段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具有積極作用。經濟法促進了相應責任制度的建立,督促國家使用民事、刑事責任等對民眾加以約束,并建立能強制制止民眾或團體危害社會整體利益事件的機制,不僅如此,還促進責任形態的行成,確保其他部門法律能有效實施。
如今,我國經濟增長幅度較快,伴隨著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的不斷進行中,社會不穩定因素逐漸增多,各類矛盾逐漸凸顯。并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社會經濟所面臨的挑戰會只增不減,需要國家把控時事,積極規避風險,出臺相應對策,盡最大可能發揮經濟法及其他法律部門的作用和功能,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1]盧代富.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現代法學,2013,04:24-31.
[2]霍旭.中國經濟法發展歷程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5,05:8-10.
[3]王超.經濟法基本原則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3,03:15-16.
[4]王雪瑩.對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探索[J].時代經融,2017,02:286-294.
[5]牛壯.經濟法對社會整體維護的分析[J].法制博覽,2016,07:252.
D
A
2095-4379-(2017)18-0212-02
竇春曉(1988-),女,漢族,山東淄博人,中國政法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