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予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 201499
?
對于改進浦東新區勞資預警系統的分析
——以羅湖區為例
陳天予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 201499
以“提前發現、解決勞資矛盾問題”為目的而研發的浦東新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尚且處于新建立、不完善、無經驗的狀態。為改進浦東新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本文將對深圳羅湖區建立和發展勞資矛盾預警系統的歷史經驗和成就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勞資矛盾預警;借鑒;改進建議
伴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為解決浦東新區日益突出的勞資矛盾問題,浦東新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應運而生。然而該系統尚且處于新建立、不完善、無經驗的狀態,急需從其他地區引進先進經驗。深圳羅湖區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飛速發展的沿海城市之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的建立早,取得的成就和先進經驗多。本文就將以羅湖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為例,對改進浦東新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提出相關建議。
(一)浦東新區企業競爭激烈,報酬與勞動時間不相適應的情況比比皆是,企業工資增幅緩慢,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增強,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勞資矛盾不斷增多。而應對此的相關制度建設明顯落后,政府職能分工不明確;部分企業利用社會保障制度的缺漏,通過各種途徑來避免繳納保險金;勞動者、工會和企業之間缺少必要聯系,部分企業存在規避勞動法規的情況,工會的作用也沒有很好的發揮;調解仲裁監察等也沒有一套高效率的體系,訴訟化的傾向也成為便宜解決勞資矛盾的阻礙。
(二)羅湖區自2013年起開展勞動普法宣講活動,通過日常巡查、舉報專查、專項檢查等形式,強化事前預防。積極貫徹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以勞動關系矛盾調解中心為平臺,快速調解勞資糾紛,成功調解2431宗,調解成功率達92.79%。且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重大勞資糾紛同比分別下降了32.14%、56.60%,及時妥善處理了區機掃所、京基蓮塘長嶺工地等多起欠薪糾紛事件,未發生1起因重大勞資糾紛而引發的惡性群體性事件。在全市建立了送法上門的勞資糾紛咨詢機制,管理進入信息化,初步實現了對轄區企業分類監控、動態監管,確保及時排查介入甚至化解勞資糾紛的源頭,在可控范圍內將勞動糾紛的隱患從平時消除。
通過數據可以得出,深圳羅湖區與上海浦東新區之間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如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皆排在全國前列。2014年羅湖區人均GDP為17.04萬元,浦東新區則為13.16萬元,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平均水平4.66萬元,位居全國前列。雙方產業結構相似且外來人口眾多。以2014年的數據為例,浦東新區和羅湖區都屬于第三產業占主導且比重過半,第二產業其次,第一產業幾乎沒有的發展模式。這些相近意味著將羅湖區發展勞資矛盾預警系統的先進經驗運用于浦東新區勞資矛盾預警系統是可能的,是有著十分可行的實際基礎的。浦東新區借鑒羅湖區的長處與優點時是有著十分可行且穩定的實際基礎的。
2007年,羅湖區通過在全市建立勞動監察的信息化管理等勞資糾紛預警機制,在對轄區企業分類監控、動態監管方面已有雛形,勞動監察執法力度也加強,截止2014年前夕,羅湖區的重大勞資糾紛同比分別下降了32.14%、56.60%。2015年,深圳羅湖區總工會以東湖街道梧桐山社區為試點,通過實施律師服務制度化、民主建會集體協商規范化等五大舉措,使試驗區內的重點企業勞資糾紛發生率下降了60%,職工社保繳交率達到100%,安全生產事故事件數量為零。試驗區的設立,使企業和工會勞資雙方在法律條件下有了更平等的交流,在和人力資源局的部門協調中探索新的工會組建形式。
羅湖區總工會在試驗區將律師服務與勞資糾紛的預防、處置相結合,有效降低了重大勞資糾紛的發生。律讓師駐點社區建立完善的勞資預案,改變現場工人無組織化狀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解決最可能造成大影響的勞資矛盾。
規范用人單位社會保險繳費行為,對存在問題企業,責令其限期參保、補繳,盡快實現應收盡收和應保盡保,進一步推動轄區企業完善社保制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改革試點過程中,要堅持民主建會和民主參與管理,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共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切實把工會組織建設成為組織健全、維權到位、工作規范、作用明顯、職工信賴的職工之家。通過推動民主建會、換屆,強化了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意識,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工會作用,力求打造和培育一批勞資關系和諧共贏的典型企業。
當然浦東新區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據2014年數據,羅湖區人口總數為95,38萬,浦東新區的人口總數為539.76萬,后者是前者的五倍,這意味著在勞資矛盾預警系統的運行中,浦東新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除此之外,浦東新區爆發群體性勞資矛盾事件的概率會更高,人數更多,造成的影響也就更惡劣。為了解決該問題,浦東新區政府應該依據自身情況,制定規模更大,更保險的應急措施,在日常的防范和預警中,也需要各部門更加緊密的配合與嚴格的把關。
浦東新區和羅湖區雖然產業結構都是以第三產業占據主導位置,但是浦東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全部生產總值的32%,遠超過羅湖區的7.2%,說明在浦東新區,制造業人口比例高,服務業人口比例比羅湖區低,因此,人口素質也會有很大差別,勞資矛盾產生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浦東新區的勞資矛盾預警系統不能照抄羅湖區,也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免勞資矛盾預警系統有缺口,忽視了即將發生的勞資矛盾。在第三產業中的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等方面,也要注重和地方與國外的勞資情況相聯系,結合當地實際問題加以改造。尤其浦東新區外資企業眾多,同國際勞工爭議調解組織的聯系必不可少,除了和羅湖區等國內勞資矛盾預警機制取得階段性成功的地方互取所長,浦東新區的勞資關系還需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勞資矛盾預警的例子,并將其進行本土化改造,便利在浦東新區外資企業的國內員工與國際員工進行維權。
[1]匡武英.群體性時間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袁海鷹.城市危機管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3]楊敏.群體性事件之政府答卷[J].南風窗,2009,1:26.
[4]許文惠,張成富.危急狀態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5]向德平,陳琦.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3(4):101.
[6]陳利華.群體性事件考驗中國[J].環球,2005-8-1.
[7]童星,張海波等.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8]鄭杭生,劉精明.轉型加速期城市社會分層結構的劃分[J].社會科學研究,2004(2).
[9]梁亞琰,張玉潔.關于當前勞資糾紛群體性事件形勢分析及工作對策——以羅湖區為例[Z].深圳:深圳市羅湖區人力資源局,2015.
[10]深圳市羅湖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深圳市羅湖區統計局,2016-5-17.
[11]深圳市羅湖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深圳市羅湖區統計局,2015-5-15.
D
A
2095-4379-(2017)18-0216-02
陳天予(1996-),女,漢族,江蘇人,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