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源,趙青松
(1.莒南縣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600;2.莒南縣第四中學,山東 臨沂 276600)
小議農村中小學校園足球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及防治策略
孫運源1,趙青松2
(1.莒南縣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600;2.莒南縣第四中學,山東 臨沂 276600)
由于足球運動速度快、強度大,對抗激烈,在快速搶斷、強行突破、頭球爭頂中,時常會發生運動損傷,輕者出現皮膚擦傷、關節扭傷,重者可出現脫臼、骨折甚至內臟破裂等。因此,作為體育教師,不但要加強中小學生足球教學過程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消除運動隱患,而且還要了解一定的運動生理知識,掌握必要的醫學急救措施,為將足球引入中小學體育課堂保駕護航。
中小學;足球教學;運動損傷;防治策略
2015年7 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等6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大對校園足球的經濟投入,并且將中小學生足球學習情況納入學生檔案,作為學業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考依據,中小學校園足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對農村中小學而言,要將足球引入體育課堂,除了足球師資匱乏、器材短缺、場地不平整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攔路虎”,那就是足球運動損傷。據某研究表明,在開展校園足球運動的過程中,有多達52.78%體育教師不能處理好足球教學或比賽中出現的各種損傷,有49.07%的體育教師為非足球專業,缺乏科學的足球理論和發展理念,難以對中小學生進行科學的足球技術教學,不具備起碼的運動生理和損傷預防知識。由此可見,對于中小學校園足球運動損傷的危害性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1 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部位
對347例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調查統計中,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共58例(16.7%),排第1位;大腿拉傷為37例(10.7%),排在第2位;跟腱損傷32例(9.2%),排在第3位;股四頭肌損傷31例(8.9%),腹股溝拉傷25例(7.2%),膝關節損傷24例(6.9%),小腿前部骨膜挫傷22例(6.3%),腰部扭傷和股二頭肌拉傷的各有19例(各占5.5%),小腿三頭肌挫傷18例(5.2%),手腕挫傷16例(4.6%),肩關節脫位13次(3.7%),肘關節脫位和頭部挫傷各為9例(各占2.6%),髕骨損傷8例(2.3%),脛骨骨折7例(2.0%)。
2.2 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原因
在對321例中小學生足球常見運動損傷的調查顯示,學生受傷原因最多的是缺乏準備活動,有121例(37.7%);排在第二位的是技術動作不正確,有45例(14%);排在第3位的是準備活動缺乏針對性,有39例(12.1%)。之后為:準備活動不充分,有27例(8.4%);運動裝備不當,有20例(6.2%);技術動作運用不當,有19例(5.9%);因力量、協調及靈敏和自然原因,分別有18例(各占5.6%);運動中戴眼鏡,有14例(4.3%)。其中,缺乏準備活動、技術動作不正確和準備活動缺乏針對性,占前3位,共有205例,占比高達65.7%。
2.3 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時機
2.3.1 踢球時 學生踢球時,會因為球的間接作用,易發生下肢損傷,尤其是容易發生踝關節損傷。例如,用足內側踢球時,由于膝關節彎曲,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而外旋,極易造成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和前十字韌帶等損傷,尤其是與對方球員“對腳”時更容易受傷;用腳外側踢球時,容易發生距腓前韌帶受傷,也就是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采用正腳背用力踢球時,容易發生股四頭肌撕裂拉傷等。
2.3.2 比賽時 在緊張的帶球突破與搶斷防守時,由于突然變向而改變體位時,容易發生扭傷,如踝關節肌腱韌帶損傷或骨關節的扭傷等;奔跑中,被球正面擊中臉部,易發生的面部擦傷、挫傷;防守時,腹部被近距離球擊中而發生的腹部挫傷、襠部挫傷;守門員撲救來球時,易發生手指挫傷等。
2.3.3 摔倒時 在練習或比賽時,隊員由于沖撞、爭搶,在快速推進中很容易摔倒而造成創傷,如擦傷、腦震蕩等,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場地不平時,更是常見。
2.3.4 慢性損傷 除了上述各種情況外,經常踢球的學生常因勞損而發生慢性創傷,如踝關節創傷和髕骨軟骨創傷等。
3.1 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預防
3.1.1 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準備活動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性,精心準備,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的身體得到充分的預熱,讓肌肉和關節活動充分。除了慢跑,還可以采用踏步、分并腿跳等,尤其是要注意對以上部位的拉伸,這一點十分重要。
3.1.2 加強足球技術的規范化教學 要重視對中小學生正確技術的規范化教學,因為中小學生可塑性強,正是接受正確足球技術學習的最佳時機。所謂規范技術,即指足球技術動作的運動軌跡遵循運動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的要求,它可以有效減輕踢球時肌肉和關節用力過大或者身體失衡所造成的運動損傷。
3.1.3 重視規則和裁判法教學 體育教學中要改變重技術、輕規則的觀點,對足球比賽中的規則、要求和判罰的方法需要及時地進行講解和傳授,這樣可以避免足球比賽過程中出現一些粗野過火的野蠻動作,利人利己,減少傷害事故。
3.1.4 注重身體素質訓練 注重身體素質的練習是預防中小學生運動損傷的一個重要舉措。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小學生肥胖和超重現象嚴重,尤其是力量、柔韌和靈敏性相對較差,而力量和柔韌以及靈敏正是足球運動所必具備的素質,尤其是要加強對踝關節和膝關節韌帶和力量的練習。例如,可以通過臺階提踵、單腿下蹲、原地跳、折返跑、往返跑等練習,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1.5 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要強化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賽時要盡量佩戴護腕、護踝和護膝等護具,對一些容易發生創傷的動作,要學會自我保護,及時避讓,以免發生運動創傷。例如,摔倒時可趁勢滾翻予以緩沖,以防發生嚴重損傷。
3.2 中小學生足球運動損傷的急救
3.2.1 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足球運動的常見損傷,發生拉傷后,肌肉會出現傷處疼痛、腫脹、壓痛等。此時,應立即停止運動,立即采用噴霧劑進行冷處理之后,及時用彈力繃帶裹扎,一旦出現血腫,還可以采用冰袋消腫或者冷水沖洗,以防血腫進一步擴大。
3.2.2 關節扭傷 以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當踝關節出現扭傷時,可以立即采用冰敷或冷水沖洗來止血、加壓包扎、休息、抬高患肢,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去醫院進一步進行檢查和診治。
3.2.3 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在激烈的足球對抗中以小腿腓腸肌最易發生痙攣現象,其基本癥狀是肌肉疼痛難忍、肌肉僵硬等,此時應讓患者仰臥或者座位,將膝關節伸直,將患者踝關節緩慢地進行背屈,進行牽引。此外,配合拇指點壓委中穴、承山穴,并配合局部按摩。
3.2.4 骨折 骨折也是足球運動中的常見損傷,如摔倒時肩關節著地容易造成鎖骨骨折;爭搶球時跌倒后坐時用手撐地,易發生小臂骨折;向前跌倒時膝關節著地,易造成髕骨骨折等。一旦發生骨折,首先查看有無傷口出血,如若有出血傷口,首先要清除可見污物,然后用手帕或毛巾等加壓包扎止血,迅速轉至醫院及時就醫,進行妥善處理。
由于中小學校園足球運動速度快、強度大、對抗激烈,在快速搶斷、頭球爭頂和強行突破中,學生們時常會發生激烈的身體接觸而發生運動傷害事故,輕者出現皮膚擦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重者可出現脫臼、骨折甚至內臟破裂等。一旦出現運動傷害事故,不但體育教師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風險,而且會給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的痛苦和不便。因此,作為體育教師,不但要加強中小學生足球教學過程中運動損傷的預防,消除運動隱患,而且還要了解一定的運動生理知識,掌握必要的醫學急救措施,損傷輕者可以自己簡單處理,重者應為后續醫院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
[1]林金標.福建省中小學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現狀[J].體育科學研究,2015(4):83-88.
[2]馬維慈.關于農村中職校足球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新校園,2015(8):183-184.
[3]何昌軍.足球運動的損傷及預防措施[J].新課程,2015(4):140-141.
[4]朱雪松.芻議小學足球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及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5-16.
[5]于素梅.體育與健康課常見運動傷病防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55-156.
G843
A
1674-151X(2017)14-04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25
投稿日期:2017-05-14
孫運源,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