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璞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美聲教學中的技術性與藝術性相關問題分析
馮 璞
(鄭州師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在現代美聲教學中,技術性與藝術性都是必不可缺的,不管少了哪一項都會使得美聲演唱的表現力不完整。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藝術性的表達往往是被忽視的地方,造成現在很多歌手在演唱的過程中技巧性豐富、演唱水平很高,但卻缺少感染力和與觀眾的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演唱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兼顧。
美聲教學;技術性;藝術性;分析
美聲唱法又名“西洋唱法”,是現代聲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本土化的融合,現代美聲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教學體系,在教授學生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著重培養藝術感染力的表達,達到表演過程中技術性和藝術性統一。
美聲唱法源自于十七、十八世紀的古意大利教堂,當時的歌手采用了“新穎”的唱法、花式的技巧、飽滿的表達,為教堂的人民展示了一種新型的歌曲表現形式,而后的美聲唱法經過幾代歌唱人不斷地研究和發展,在意大利、法國等地均各自獨立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和表現手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到了十九世紀的中期,隨著愛國主義歌劇表達方式的產生,美聲唱法表現出了鏗鏘有力、氣勢宏博的展現形式,盡管后期歌手拋棄了最初美聲唱法清亮、天然的音色,轉而向著加強樂器伴奏、展現渾厚的音量,一度被認為是走下坡路的標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段時期對現代美聲唱法豐富表現形式的形成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造就了一批舉世聞名的美聲演唱大師,也正是從這時開始,隨著歌劇院的興建和人民對于音樂品質的追求,美聲唱法的發展到達了一個新高度,也迎接來了美聲演唱發展的新時代。
美聲唱法有著很高的演唱技巧,這不僅僅是歌唱天賦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后期關于歌唱技巧方面的培養和訓練。
(一)合理利用氣息
如何正確使用氣息是一名演唱者最基本的素質。氣息的控制對于歌曲的表現來說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每一位著名歌者都能夠熟練地運用自我的氣息。在歌曲演唱中氣息的控制不同于平常的呼吸,氣息的控制更強、變化更為豐富,換氣頻率、吸氣量等等都需要在實際演唱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變化,從而展現更完美的演唱。氣息的運用需要加強平時的自我訓練,通過歌曲基調的感悟、旋律的把握、歌曲歌詞的理解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注重音調、節奏等多方面的表達,通過肺活量排氣的調節讓發聲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而不是刻意地飆高音、盲目地浪費氣息,在演唱過程中夸張的氣息調節、頻繁地換氣是歌曲演唱的大忌,尤其是對美聲這種優雅、科學性的唱法來說更是需要著力避免的。歌者需要通過調整呼吸,放松肌群,全神貫注地將歌曲進行演繹,才能達到最好的舞臺效果和演唱效果。
(二)把握真假聲的運用
在演唱過程中,合理運用真假聲的轉換是曲目完美演繹的必備技能。真聲是人聲藝術中最普遍的發聲方法,在傳統戲曲唱法中也稱之為真嗓或大本嗓。它的發聲生理機理和“胸”聲的特征有些類似,聲音大且泛音多,與生活中的語言發聲較為接近,在中、低聲區常常體現。真聲發音自然,吐字清楚,但在唱高音時略顯困難,真聲發聲時聲帶整體振動,周圍圓純并較松弛,兩邊的聲帶向內靠攏,室壁略內收,會厭低垂。當產生的氣息經過聲門激發出聲時,聲帶開始橫向振動,聲門的大部分時間處于關閉狀態,因而耗氣量較小。而“假聲”是指演唱過程中通過主觀控制而只使部分聲帶發生振動所產生的聲音,這種聲音相比于由整個聲帶都振動的“真聲”要高要弱,而且形成了一種晶亮透明的音色,但大部分歌手在實際演唱過程中都是用真聲演唱的,是為了營造一種自然、親切的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導學生在真假音中自如地轉換。如何自然、自由的轉換真假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練習:
(1)日常中勤練習假聲,讓自己假聲聲音變自然,這樣轉換起來的真假音會更自如。
(2)先練好真聲然后慢慢轉換為假音,逐漸體會從整體發聲轉移到邊緣發聲的感受。
(3)注意轉換時候的氣息保持,假聲最需要的就是大的氣息支持,避免漏氣。
(4)多練習跨度大的兩個音,然后再慢慢練習跨度變小的音階。
(5)多聽真假聲轉換的高手演唱,去模仿他人的演唱技巧。
合理運用真假聲進行演唱,不僅能在演唱過程中輕松的演繹,更能在歌曲表現上詮釋的更自如,使音樂協調性更佳,使整體樂感更柔和、自然,因此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真假聲的運用有著很大的必要。
(三)強化歌聲的共鳴
當人呼出的氣體通過具有某種張力的聲帶時,會產生極其微弱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基音。當基音進入人體的共鳴空間后,能夠形成共鳴,人的共鳴結構和發聲物體的共鳴有重要的區分,某個發聲物體的共鳴空間是固定的,而人的共鳴結構既有固定的,又有可以調節的結構。當發生共鳴時,不僅原來微弱的基音被放大,同時也美化了聲音。眾所周知,樂器要發出優美的聲音要有很好的共鳴器,人的發聲亦是如此,能讓聲帶發出的聲音達到最好的共鳴效果,是每一位歌唱者夢寐以求的境地。歌曲的共鳴效果對于演唱來說極為重要,它讓聲音更加具有立體感、更加飽滿。聲音共鳴還能讓歌聲傳到更遠的地方,如果熟練運用好聲音共鳴就可以在沒有揚聲器的情況下,讓歌聲充滿整個劇場,而且聲音聽上去婉轉動聽。從人體構造上來看,可以把共鳴分為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部發出后的第一個共鳴區域,它在各共鳴腔中最為重要,因為歌唱時,口腔決定吐字的清晰程度,而且它構成了其他共鳴腔的聲音振動的基礎。頭腔共鳴是利用喉、咽、口腔的共鳴作用,經過頭骨的傳導,引起位于頭面骨和顱骨內部的鼻竇共振而產生的共鳴。在唱歌時合理地運用頭腔共鳴可以使聲音清脆、滲透力強,尤其是在高音聲區,頭腔共鳴的合理運用決定著聲音的質量,能夠合理地運用頭腔共鳴可以使得演唱更加優美,聲音不會疲勞,永葆一種年輕感。胸腔共鳴是指聲波通過胸部組織共振產生的共鳴。通常中音和低音發聲時,利用胸腔共鳴較多,胸腔共鳴能夠增強音響效果,使演唱者用較輕的音量得到轟鳴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加強唱歌的藝術氣氛。在演唱美聲時歌者可以通過發聲訓練和共鳴訓練使音量增大,音域擴展,使得高、中、低三個聲部的聲音能夠達到統一,從而達到最完美的演出效果。
歌唱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表達,更是藝術性的展現。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最好地詮釋每首歌曲的真實內涵,也能引起聽者強烈的共鳴。在日常教學中,課程的設置往往都是講求技術性的方面的常識,而課程的練習也都是針對如何提高演唱技巧能力,有著一副天生好嗓子、具有辨識度的音色、高超的演唱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歌唱中有飽滿的感情、富有深意的表達更顯得難能可貴,而有時有感情的演唱比炫技更能打動人,對于一些演唱方面的小瑕疵也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聽著已經融入了演唱者所帶入的環境中,就像在聆聽一個美妙的故事,切實感受到營造的情景所展現的魅力。就像非常火的音樂類節目“中國好聲音”來說,有時上來的選手音色也不是很突出,沒有其他人多么渾厚嘹亮的高音,時不時還會有破音,但是憑借著飽滿的感情,真情的訴說,還是打動了現場的觀眾和評委,甚至有些人被感動落淚,這就是演唱的魅力,這就是感情意義所在。即便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也依然掩蓋不了歌曲傳遞出濃烈的情感,這才是歌唱的精髓和要追求的最終目標。
而如何才能加強美聲教學的藝術性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改善:
首先,歌曲的演唱要有充沛的情感和較強的表現力。一首歌曲的表達需要有強烈的情感作支撐,這也是歌曲魅力所在;作為歌者,首先演唱要能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別人,如果在演唱中都沒有真情實感的體現,或是表現的虛情假意、言過其實,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造成大家只會記住一個人的歌喉或是贊賞他的技巧,而不會記得他演繹的歌曲,這是一名歌者所不愿看到的。只有具備了充沛的情感,把歌曲所要傳達的情感全方位的展現出來,才能真正地震撼到聆聽者,才是一首歌曲完美的表達。現在有些歌者往往通過飆高音來展示自我的歌唱技巧,這是明顯錯誤的,很多時候會顯得過猶不及。演唱的表現力對于音量幾乎沒有明確的要求,而更看重的是真假聲變換、抑揚頓挫、聲音強弱、轉音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體現,一位優秀的歌者,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方面的變換,懂技巧而不炫技,可以在恰當的時機運用合適的方式,使聽者體驗最好的感受,讓自己的演唱詮釋得更加貼切。歌曲的演唱還要有一定的張力,這里所說的張力指的是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可以進行適當的夸張,通過節奏、語氣、音調等多重變化來豐富一首歌曲的內涵,讓歌曲的展現更加飽滿,這需要歌者的全情投入,還有在私下要好好對演繹的每一首歌曲做好功課,詳細了解到歌曲的基調、歌詞所要傳達的情感等等,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一首歌曲全部的內涵,才能讓自己的表現細致入微、入門三分。
其次演唱要懂得用語言去交流。演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詞離不開曲的鋪陳,而曲更離不開詞的詮釋,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是一首完整的歌曲。而對于歌者來說,在演唱歌曲過程中,是“唱”歌而不是“說”歌,既然是唱就要懂得唱的技巧,畢竟歌詞是最直接最有效刺激觀眾聽覺的文字。對于歌手來說,首先普通話要過關,咬文嚼字必須清晰,讓觀眾聽得懂你在唱什么,這在美聲歌曲演繹中尤為必要。其次要著重分析歌詞的含義,了解每句歌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通過歌唱表達出來。歌者就像是在曲調中的一名朗誦者,通過將歌詞的演唱,在美妙的旋律中將歌詞的韻味升華,這時的聽眾感受到的已不僅僅是歌詞,而是一種融為一體的境界。演唱歸根到底還是要靠語言,語言也是一個歌手賴以生存的依托,學會用語言去表達,這不是一項簡單的課程,而要用心去感悟。
最后要配合完美的表演。一位優秀的歌者只有將演唱中一顰一笑、眼神笑容等細節做到從容自然,不卑不亢,才能稱得上是一名表演藝術家,也是一名合格的歌者。從最初服裝的選擇、舞臺的布置,到演唱中情感的收放、造型的展示,都需要歌者在臺下用心去考量、思索,完美的演繹由不得半點疏忽,只要你在臺上,不光為大家展示歌曲,更是展示你自己。當然刻意的浮夸的演技是絕對不可取的,那樣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藝術家需要了解到,自己在舞臺上演出時是全場的焦點,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必須從容應對,始終要面向觀眾,全情投入,這體現出的是一名歌者態度和修養的問題,每一個小細節都影響著歌曲演繹的整體性表達。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小動作、壞習慣,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對歌曲做最好的詮釋。
美聲教學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也涌現了一大批美聲歌唱家,他們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標桿。而美聲的教學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這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堅持,更重要的是舞臺經驗的積累,這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技術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在氣息的運用、真假聲的轉換、共鳴的形成等方面對學生加強基礎性的教育,培養學生美聲唱法的基本音樂素養,更要在情感表達和舞臺展現力方面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讓學生們在舞臺上用于表現自己,不斷豐富舞臺經驗,能夠真正地了解美聲唱法的意義和表達關鍵所在,讓他們在實際中錘煉自我、提升自我,總結歌唱經驗與收獲,主動的探索美聲唱法的藝術知識,加強藝術性的表達,自我突破、自我提高,能夠在美聲演唱道路上到達一個新高度,成為兼具技術性和藝術性雙重素養的優秀歌者。
[1]張麗.簡述美聲方法常見的錯誤發聲和解決指南[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8):45.
[2]李秋玉.美聲教學中的技術性與藝術性的相關問題[J].音樂創作,2012(07):172-173.
[3]張妮.美聲教學中幾個基本問題探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2):140-142.
G642
A
馮璞(1988—),女,漢族,河南省新鄉市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