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華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鴻都小學)
外來民工子女、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單親兒童、智障兒童、學習能力等相對落后的所謂“后進生”,就是教育領域的弱勢群體。如果這類群體不能得到及時關注,將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給人以希望,成功教育就是給了我們心靈受過挫傷,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以信心。”教育“以人為本”就要特別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用愛心開啟他們的心智,讓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感與成就感,燃起生活的希望。
記得去年,剛開學我了解到班里有一位叫小聰的男生,他是留守、單親和家境貧困的孩子。從出生到現在都由外婆和舅舅照顧,幾年前,父母離異,小聰判給一直在外務工的媽媽撫養。外婆今年近70歲,舅舅靠打零工為生,人到中年還未結婚。小聰性格內向、自卑,不主動與人交流,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考試成績較差。了解了這些后,我就找小聰談心,鼓勵他對自己要有信心,要用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學習;要求他要主動與人交流,獨立完成作業;在家里要聽長輩的話,主動做家務等等。我把這些要求一一寫在一張卡片上,放在他的鉛筆盒里,要求他克服困難,挑戰自己。隨后,我及時家訪,我把自己對小聰的要求告訴外婆和舅舅,要他們積極配合培養小聰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他們很高興地與我達成一致的意見。經過半年來的家校密切配合,小聰同學身上發生了許多變化:熱情與同學、老師交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活;上課認真聽講,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對于后進學生,教師的愛應該是尊重與鼓勵。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成長永遠比成績重要”。學生健康、積極、快樂,即使現在學習不成功,也只是暫時的,以后走上社會,遇到合適的土壤、氣候,照樣破土而出,煥發勃勃生機,照樣有精彩的人生!
今年,我班上有一位成績一向落后小文同學在一次語文考試中他居然得了84分。可是我關注到他并沒有因此而高興。課后,我找他交流,他含淚水對我說:“老師,我盡了最大努力,只考了84分,你還表揚我,可我的同桌考了97分,你還批字‘不認真審題,下不為例’!老師,這不明擺著我是個笨學生嘛!”哦,這下我回過神來了,原來自卑且敏感的小文對我的批字有意見啊!放學后,我找小文一起回家,在路上,我給他講小灰雀與海鷗的故事:“在沙灘上,海邊停滿了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時,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同樣,真正能取得好成績的孩子,不一定是天資聰穎的孩子;而一直努力不斷的孩子,即使天資不好,也一定能獲得成功。”聽了我的這番話,小文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從那以后,小文變得開朗、自信了,體育課上,有他活躍的身影;勞動時,有他勤快的身影。我想,他一定時刻把自己比作那笨拙但一定能成功的海鷗了!
英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當學生犯了錯誤,沒有朝著家長和老師的愿望發展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
如我曾教過的小佳,他聰明機靈,家境優越。放任的他竟迷上了電腦游戲,經常通宵達旦呆在網吧玩游戲,他甚至因此偷了父母幾千元。我了解這一情況后,仔細地給小佳分析了他這樣做的危害。而他的父母心很急,一心想把他關在家里看管起來,還動手狠狠地抽打了他好幾回。我深知,小佳已經上了“電子毒品”的癮了,要他馬上遠離是不可能的。為此,我決定用冷處理的辦法,幫他制訂學習計劃,建議他上跆拳道、吉他興趣班,允許他在父母的監督下在規定的時間內玩電腦游戲。通過一段時間的反復引導,小佳漸漸地遠離電腦游戲,喜歡上了學習。從小佳同學進步中,正如有些優秀班主任所說:“只要肯下功夫,什么樣的學生都有教育好的希望。”
我們做老師的不防蹲下身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求與發展,學生在受到尊重、信任、充滿愛意、催人奮進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心靈將會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華,人文素質得到提升,也就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這樣他們無論在校內、校外,現在和將來,都將懂得怎樣做人和做事。讓我們的教育之光普照到每一個學生心靈,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生活、快樂求知的樂園吧!
[1]吳義霞,何善亮.論師愛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2) :32-33.
[2]李雪.師愛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