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生
(浙江省江山市卅二都小學)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素養,也是有效進行數學活動的基礎。通過對學生數感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數的認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低段學生數感培養的重要載體,為此,在教學中應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采用不同策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感。
兒童對數的感悟離不開具體的情境,生活中的現實題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數的認識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數學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交流學習,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向學生展示數的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在學習北師版一年級上冊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通過創設淘氣家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數一數各種物體的個數,從而初步感知和認識數,學生在在這樣的情境中親切感油然而生,而且興趣盎然,愉快地數著:1個太陽,1個蘿卜,2個人,2只小鳥,3個蘋果……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能用這些數表示的物體,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讓學生觀看小貓釣魚的課件,四只小貓去釣魚,有的小貓釣到3條魚,2條魚,1條魚,只有小黃貓1條也沒有,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到“0表示沒有”,另外還在練習中安排了“說一說,生活中那里有0”,學生馬上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生活中見到的“0”,加深了對“0”的意義的理解。正因為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才會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數量關系練習起來思考,數學變得看得見又摸得著,學生的數感也得到了培養。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要提供平臺讓學生充分重視數學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化的基礎上自我建構,從而形成數感。低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就是通過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再抽象出數的概念,然后具體到數,從而對數產生感性認識,形成數感。
1.實踐操作發展數感。對于較小數可以通過實物,圖片,使數物對應,運用數實物的方法建立數感。例如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擺小棒。并提出要求:怎樣讓別人一下看出你擺的小棒是幾根呢?小朋友們有的2個一擺,有的5個一擺,還有的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剩下的放在一起。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最佳擺法后,老師現在要你擺出14,你能用你的學具擺出來嗎?結果小朋友利用手上的學具都擺出了1個十和4個一組合。在這樣的操作中達到了對14這個數的感悟。
2.猜數游戲培養數感。猜數游戲是學生培養數感的重要活動方式。如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認識”教學時,安排一個猜數游戲來培養學生數感。師:老師信封里有一個數,你能猜中是多少嗎?這時學生開始猜數,在教師“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的引導下最終猜出了正確答案。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再加上教材沒有從數量上給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從具體的數量引入,這就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本節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游戲,鍛煉了學生把握數的大小的比較的本領,使學生對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握了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學生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學會了一種問題解決的策略。
3.估計推理發展數感。在認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蘊含有多方面的要求,借助推理估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感水平。如在“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時,教師現場展示事先裝滿的一瓶花生,讓學生猜約有多少顆?學生回答的結果差異很大。這時,老師又出示一瓶標有20顆花生的同樣的瓶子。這時,再讓學生重估這袋花生的顆數,此時由于有了對照,學生很快估出了整體數量。這種運用估測推理的問題方法,學生的感知水平得到提高,有效豐富了學生的數感。
在數的認識中,不能單純為了認數、學數而簡單的讓學生識記,必須要結合具體生活經驗,通過體驗數學活動才有感受。在一年級初步認識序數時可以通過數形結合,進行一些變式練習,強化學生的數感。如:在一列隊伍中,淘氣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在一列隊伍中,從前往后數淘氣在第3位,從后往前數,淘氣在第5位,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這樣的練習,剛上一年級的在班級建設中我堅持讓學生參與到每件事中,從不替代學生完成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目的是幫助他們獨立成長。孩子們在參與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學會了分享。每個同學像個班級的小主人,集體榮譽感增強,為班級做事動力十足。比如春運會期間,我班同學踴躍參加,不怕苦、不怕累。不用我操心都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不僅是教給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的心境,奮發向上的去對待生活。時代如何變遷,教書育人卻一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分數至上的時代,我們不能忽視了學生道德觀念的發展,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在家嬌生慣養,加上媒體的渲染和不良引導,導致不知道讀書的意義所在,一艘沒有航行目標的船,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因此,正確引導中學生認識學習的意義、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要任務。我班思想建設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進行的。
1.什么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看法,是對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種判斷標準,是決定人們的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不同人對生死就有不同看法。“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就是一個人不同的價值觀的體現。
2.當代中學生價值觀
一方面,中學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成形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排斥心理較強,出現逆反心態;另一方面,主體意識較強,以自我為中心,是渴望獨立又需要指導的階段。
然而,在社會轉型期,世界上各種價值觀流入,傳統價值觀大量流失。一些腐敗價值觀,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同時,社會媒體思潮的部分誤導。學生成長環境的開放性,在各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教師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引導。
3.在實踐中進行教育
中學生對社會現實很敏感,同時又處于心理叛逆期,有著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和意識,他們往往以一種夸張的形式對社會現實進行刻畫和描繪。這樣,他們能夠旗幟鮮明地揭露和表現問題,敢于直面現實的挑戰,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教育契機。各種各樣的價值觀教育實踐已經發芽。課余,有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組織討論“生活中的必要準則”“如何帶著感恩之心善待我們周圍的人”“我為祖國做貢獻”……到過農村的孩子不再歧視擦身而過的民工,而在對國內外大事的激辯中,他們也越來越認同世界的美好,越來越關切世界的不公。做好自我,承擔責任,越來越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集體建設好了,同學們的學習動力自然就形成了。看著孩子們在我們的家園中生活、學習、成長,我是那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