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紅.
(新疆五家渠第六師105團111社區學校)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學科所不能取代的,也是學生健全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而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生命,不僅有助于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落實,重視閱讀,借助閱讀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就成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教學方向。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如何借助閱讀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進行研討,以為學生的發展發揮積極地作用。
所謂的情境閱讀是指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并通過相關情境的展示來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場景之中,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關的閱讀內容,進而,為學生文化品味的提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文本,要通過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進而,在提高學生文本鑒賞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文化品味的提升做好基礎性工作。
例如,在閱讀《田忌賽馬》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相關的故事素材視頻,引導學生在這樣的視頻中對故事的梗概以及主人公的形象有所了解,這樣一來能夠給枯燥的語文課堂注入生機,活躍課堂氣氛,二來也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為了讓學生的文化品位得到相應的提升,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我組織學生對這一視頻中的人物形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即:這一視頻結束后你記住了誰?他的什么特點讓你記住了他?對于這一問題的設計對學生文化品味的提升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通過類似問題的不斷設計,我們的學生逐漸會將自己的答案,如我記住了田忌,(至于為什么說不出來)。發展成我記住了田忌,因為他用恰當的方法取得了勝利。這樣一個簡單答案的轉變,其實就是學生文化品味提升的過程。而情境閱讀的創設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形象地課堂中逐漸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個詞語,是一種有效的語文閱讀方式。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做好群文的選擇和組織來鼓勵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并在對比、輔助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時,也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以及文化品味的提升做出相應的貢獻。那么,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有效的開展群文閱讀呢?
例如,在閱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更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在群文閱讀時,我組織學生將《地震中的父與子》《游子吟》《我的母親》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將三篇文章進行比較、進行對比分析。即先引導學生對每篇文章進行各自閱讀,并嘗試總結每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寫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游子吟》寫的是母愛的偉大,等等。引導學生一一說出這些文本的內涵,而且,這一環節的存在是發揮群文閱讀價值的基礎,也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方面。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群文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將這四篇文章進行比較,說一說這樣比較有什么作用。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直接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父親對孩子的愛是間接的或者是說是“嚴”愛。又如,《游子吟》《我的母親》《“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文章中都體現了濃濃的母愛,都展現母愛的偉大等等。總之,引導學生將這些文本進行對比,在“合”中形成基本的閱讀能力,在群文閱讀中提升素養。而且,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群文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打破了教材的桎梏,同時,多個文本的共同閱讀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文化品味的提升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組閱讀是為了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是為了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小組共同鑒賞中汲取有價值的觀點來充實自己的想法。所以,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目的就是讓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生發表的觀點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以此來逐漸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目的二,就是讓學困生在其他學生發表的觀點和看法中找到分析文本和鑒賞文本的方向,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質量。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閱讀教學法的作用,有意識的給學生搭建小組共同鑒賞的平臺,以促使學生在高效的語文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在閱讀《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下面的幾個與文本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即:
(1)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與文中的哪一自然段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2)文章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李大釗?
(3)文章中的一句“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中,為什么父親不能離開?
(4)討論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并討論李大釗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可以說是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關鍵。所以,有效的討論是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理解的,也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有效活動形式之一。當然,學生在了解李大釗,了解李大釗的事跡時,也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也能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中樹立起積極地學習態度。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是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建議之一。所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不僅能夠有效的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而且,對學生自身文化品味的提升也有著十分緊密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為了能夠真正的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授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力,說一說“鳥的天堂”應該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的場景,之后,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自主說一說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并鼓勵一些喜歡繪畫的學生將自己想象的與文本呈現的“鳥的天堂”用畫筆描繪下來,這樣無形中就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品味,也為學生理解能力的鍛煉與提高做好了保障性工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角度的閱讀,多維的鑒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也為學生文化品味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切的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與實際閱讀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以促使學生在優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中獲得和諧的發展。
[1]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2]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