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霞
(江蘇省泰州市永安洲實驗學校初中部)
1.教師對開展新型閱讀教學缺乏認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尚處萌芽階段,故在初中大大小小的語文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占的分數比重都遠不及其他題型,從而導致許多學校和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對其的了解及投入的精力達不到新課程要求的標準。如此一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接觸的非連續性文本數量到了甚至可忽略不計的地步。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長久處于這種微弱地位,它的發展前景必然不容樂觀。
2.學生相關能力薄弱、積極性低迷。作為初中學生,以往接觸的閱讀文本大多局限于傳統形式,在面對非連續性文本時仍需時間適應掌握,這樣才能形成行的閱讀思維、閱讀定式。但由于當前應試教育仍占主流,非連續性文本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教學內容中得不到全面發展,所以學生們鮮有機會學習非連續性文本中出現的新式表達類型如火車時刻表、說明書、索引等,一些新出現的特定用詞也進入不到學生的知識庫中。接觸機會少、了解寥寥,直接導致的后果即是學生們培養不起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興趣,積極性自然不會高。
3.教育資源匱乏,更新速度落后于時代。目前的語文課本教材依舊是傳統連續性文本占據主導地位,選材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塑造符合社會主流的世界觀。而貼近生活,實用至上主義的非連續性文本應占何種比例,目前也在不斷商榷變動中。因此,相關的教育資源發展緩慢甚至停滯,遲遲形成不了完整的教育理論、教育體系,在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相關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沿用的還是連續性文本的那一套,這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健康發展無所裨益。
1.教師重視新興閱讀方式,提升自身素養。實踐出真知,要進行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們具備與其相關的良好知識儲備。這就意味著教師們對于教材中出現的非連續性文本要知根知底,備課時也應投入到大量的閱讀中去,掌握各種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的寫作方式,總結出合理的閱讀技巧,做好教學中的擴展閱讀、舉一反三。此外,在連續性文本的教學中也可以插入額外的非連續文本內容,如配上與文章有關的圖片介紹,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文本形式中得到最終一致的文本涵義,這種兩類文本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更容易使學生理解記憶課文的內核精神,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引導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興趣。語文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所以,只要能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習可以說是全天候進行。日常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不難發現,教師們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們觀察自己身邊林林總總的事物,無論是學生感興趣的電子產品說明書、零食外包裝的表格及說明、網絡游戲的圖解指南都能找到非連續性文本的身影。學生們從自身的興趣出發,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關注度也會有所提升。在學生們回到課堂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們發現的文本解答學生們的不解之處,進而發出后續提問,讓學生明白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應如何著手、閱讀時側重于何處,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們要努力使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們在生活中探索未知、發現知識、開放眼界,教學內容就能在生活中得到升華。
3.貼近生活,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非連續文本既然是生活中常見的實用文本,與其相關的教學資源也應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校園中,教師們可以自發或是組織學生們收集豐富有趣、與生活密切聯系的非連續性文本,將其匯編成冊發放給學生們,甚至在校園內掛上形形色色相應的圖框,設計相關的黑板報等等,讓學生們親力親為,還可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加深對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同時,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各種其他學科中的滲透無處不在,生物中的圖解文字介紹、在地理中的數據表格、各類地圖等都屬于非連續性文本的范疇,將不同學科的有關內容進行整合,既拓展豐富了教育資源,又是跨學科教學的一大體現。
從文本中迅速獲取有效信息,已成為新時代公民必不可少的閱讀素質,這也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工作者們應明白自己肩負的職責任重道遠,進而把這種社會責任感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完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義,得出有意義的結論”要求。
[1]李欣言.圖文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16,(03).
[2]李奕霖.從PISA測試窺探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價值[J].北方文學,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