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旺
(河北省遷安市太平莊鄉七家嶺完全小學)
顧名思義,科學課的教學設計要科學,首先,要抓住科學課的內容的本質特點,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放到首位。其次,要多設計學生觀察、實驗、調查等活動的環節,讓學生從觀察、實驗、調查等活動中獲取知識和規律,用事實和證據說話。第三,多留給孩子思考、分析、歸納的機會和平臺,使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中學會有邏輯的思考。第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激發學生大膽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此外,科學活動目標要明確。科學課的導入要有趣味性。科學課的時間要盡可能的留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表達!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上創新思維。
1.從實驗中體驗浮力,從中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浮力大小,并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3.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引導推理能力,并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實驗探究的快樂。
1.對浮力概念的理解。
2.探討掌握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實驗器材與用品:水槽;彈簧測力計;泡沫塊、木塊、石塊、鐵塊、水、細線、橡皮泥、水槽、溢水杯、生雞蛋。
(一)新課導入
1.情境導入
與學生一起回憶“皮球掉到樹洞里”的故事,揭開浮力的面紗。
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小數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浮力現象。如坑塘里面的漂浮物、游艇、河水上的小竹筏、大海上的輪船軍艦等。
師:你能說出幾個與浮力有關的現象嗎?
學生列舉。
師:浮力現象在問你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看到,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能夠跟我們的學習聯系起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浮力》有關的內容。(板書:第五節浮力)
【設計意圖】
科學課中的現象和內容都是研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規律的現象,課的導入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學不完的知識,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同時,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導入要學習的內容,自然、輕松的引入課題,給學生輕松的感覺,為進入新課的學習開了一個好頭。
(二)知識探究
1.浮力的現象、概念的探究
(1)實驗現象:分別將一塊泡沫塊、一塊木塊、一塊石塊、一塊鐵塊按壓到水槽中,觀察不同的實驗現象。
現象一:泡沫塊、木塊按壓到水槽后,都會漂浮于水面。
現象二:石塊、鐵塊按壓到水槽后,都將沉著水底。
(2)實驗現象分析:
探究1:根據二力平衡的原理,分別分析泡沫塊、木塊、石塊、鐵塊在水中的受力情況,從中發現浮力的存在。
探究2:根據實驗現象,我們很明顯的看到泡沫塊和木塊是漂浮著在水面,可以直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那么石塊和鐵塊沉到水底是不是也有浮力存在呢?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量石塊和鐵塊在水里前后的數值來驗證浮力的存在。
探究方式:一是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二是請小組代表講述自己小組的探究過程和結論。三是請同學代表上講臺演示并總結探究的過程和結論。
結論:無論是漂浮的泡沫塊和木塊,還是放人水中下沉的石塊和鐵塊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今天要學習探究的——浮力。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測量出浮力的大小。
歸納總結: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力。
設計意圖:一切規律大多都是通過實驗演示來獲得的,本環節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對石塊和鐵塊沉到水底隱含的浮力想象通過測力計來驗證出浮力的存在,這樣的出來的結論真實可信,記憶力增強,知識點獲取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習慣,對今后的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對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
問題設計:我們知道了浮力的存在,也會用測力計來測量浮力的大小。這只是實驗室里面可以用實驗、用測力計來測量,那么現實生活中外貿部看去用測力計去測量木筏所受的浮力大小,也不能去測量輪船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而且浮力的大小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探究1:猜測、探究與驗證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1)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要想讓它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就必須加力下壓。
(2)橡皮泥做成的小船,做的越大,裝載是貨物越多。
(3)輪船裝載的貨物越多,吃水線越深,排開海水越多。
……
結論: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板書)
(三)鞏固練習
1.體積相同的鐵塊和石塊浸入到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你是得出結論的?
2.大石塊和小石塊浸入到水中,受到的浮力哪個大?你是得出結論的?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不僅可以鞏固當堂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放手讓學生自己開拓思路,體驗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
(四)課堂回顧
今天的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都有哪些收獲?教師做總結。
(五)拓展探究
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課后自行探尋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浮力現象,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對浮力的實驗深層次探究,將探究觀察到的現象和發現的規律下節課上課時告訴大家。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勤于動手的習慣,樂于探究的習慣,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和精神。為后面浮沉條件的學習奠定一個初步感知的基礎。
本節課把日常生活中學生感受到的有關浮力的頓覺體驗,粗淺的看法,如水中的漂浮物、輪船等浮在水面上的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科學分析、驗證和概括,總結出理論知識的層面。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了科學知識,提升了科學素養,同時,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快樂,是比較成功的。
其中也有感覺不足的地方,課堂教學40分鐘時間太短,不能讓學生充分的通過多角度實驗,往往比較重視實驗的結果,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感受,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他們分享,抹殺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和機會。因而結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實驗后,讓學生充分交流和表達自己的實驗感知,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還好,有最后的拓展探究環節,能讓學生用課外的實驗探究來彌補課內的時間不足,感到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