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雨
(溫嶺市石橋頭鎮中心幼兒園)
隨著各種教育輔導機構以及不同形式幼兒園教育的發展,幼兒教育也越發受到社會的關注。根據教育部的一些綱領性文件,學前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家庭教育外,幼兒最多接觸的就是幼兒教師,教師的言語和行為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幼兒有時甚至會模仿教師的行為舉止,因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在語言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外,更要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征,制定科學的教學方式。
言語行為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必然展現的,最初對于個體言語行為的研究大多數是人類學的范疇,指的是人類在交往活動中的行為方式,是有目的的行為,體現出言語和身體動作的指向性特征。隨著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教師作為學習對象的最直接接觸者,教師的言語行為會對受眾起到很重要的影響。尤其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心智發展不夠成熟,教師的言語行為不僅僅會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更會對幼兒后期的成長發育產生巨大影響。若是在學前階段教師言語行為不恰當,可能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而教師更應當注意言語行為是否科學、得當。
在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的言語行為一般有四種特征,一是組織性特征,二是講述性特征,三是提問性特征,四是反饋性特征。
組織性特征指的是教師維持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過程,根據幼兒園的一般性規范,加上教師的個人意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按照某種要求進行的言語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會涉及到幼兒在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基本禮儀,教師在課程開始前的問候、生活中的關心以及對幼兒不恰當行為的警示等,都是教師言語行為組織性特征的體現。
講述性特征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了讓幼兒理解學習內容所需要使用的言語行為。教師針對叫活動中的內容,既可以自己講解,也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提問性特征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起到鞏固知識、檢測幼兒掌握知識情況是所需要采取的言語行動的特征。常見的提問包括一般性提問、追問。在針對幼兒講解某一語言詞匯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對字詞理解,以此來判斷幼兒是否有認真聽講。
反饋性特征指的是教師在評價幼兒學習表現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言語行為,此時的言語行為包括肯定、否定、回應等。在這一階段,由于幼兒心理發展不夠健全,面對幼兒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能夠直接的否定,要有序、有耐心的引導幼兒,讓幼兒認識到錯誤。對于幼兒的良好表現,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強幼兒學習信心。
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知道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言語行為是十分重要的,結合當前教學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的言語行為都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幼兒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為主,幼兒實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很少。其次,教師的提問過程往往比較單一,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教師的言語行為往往具有較強的任務性,缺乏對幼兒的關注。在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言語行為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教師個人素質的問題,但相對來說,教師個人素質是直接影響言語行為的最主要原因。幼兒園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師素質也應當有其特殊性。
教師態度是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言語行為存在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很多幼兒園中,語言教師所承擔的教材領域幾乎沒有變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采取重復的教學手段,有的教師在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只是單純的復制前幾屆的教學內容,并沒有進行創新發展。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上課,忽視了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影響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言語行為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對語言的學習最主要來源于對教師行為的模仿,因而教師的語言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成果。過去,很多幼兒教師并沒有受到正規的師范訓練,在言語表達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雖然對于幼兒教學來說,幼兒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并不深奧,但是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即使面對簡單的教學內容,教師也不能用正確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知識傳達給學生。語言表達不清晰,目的不明確,就會使得教師與幼兒之間難以深入溝通,必然影響教學質量。
除了教師自身素質外,外部環境同樣也會對教師的言語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在幼兒園教學中,園長的決策和教育里面同樣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理論上說,幼兒園教育應當以游戲和培養興趣為主,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應該減少干涉。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整個社會學前教育風氣的干擾,大部分幼兒園都會設置相應的課程,求就是按質按量的完成,限定了教學內容。過分注重幼兒對某種知識的掌握,就會忽視全面發展,對教師的言語行為和教學活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言語行為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外,空氣同樣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幼兒時期作為個體整個學習階段中的奠基時期,更應當注重對幼兒全面發展素質的培養,如果僅僅注意對某種知識掌握程度的關注,往往會產生揠苗助長的不良影響。
首先,從教師個體來說,幼兒園在招聘教師時應當選擇接受過正規幼兒師范教育或者學前教育的教師,保證師資隊伍力量。對于已有教師,幼兒園應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學習相關幼兒教育理念和幼兒心理發展相關課程,保證教師始終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從教師個體來說,也應當不斷學習,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在授課過程中避免情緒化,照顧幼兒獨特心理發展特點,不斷提高自身言語行為的專業化特征。
其次,幼兒園的領導者也應當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不過多滲透理論知識的學習內容,鼓勵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游戲或其他趣味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語言行為。提高教師言語行為策略不僅要靠教師自身和幼兒園的教學環境改善,更要整個社會來重視幼兒園教育,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避免功利化操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幼兒健康發展。
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幼兒自身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的影響,教師的言語行為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在學前階段,相對于中小學教育來說,教師言語行為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隨著社會大眾對學前教育關注度的提高,除了幼兒園教育外,社會上涌現了一大批輔導機構,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人體成長發育規律來看,幼兒教育對于后期整個個體的成長會有重要影響。教師在針對幼兒語言教育中,更應當注意自身的言語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此保證幼兒的學習質量,為幼兒的成長發育奠定基礎。
[1]顏婷婷.淺談幼兒的語言教育[J].快樂閱讀,2016,(14).
[2]任婧.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用語探究[J].才智,2016,(17).
[3]陳麗君.幼兒語言教育應滲透到各學科活動中[J].教育現代化,2017,(12).
[4]楊穎.幼兒文學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研究[J].校園英語,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