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偉
(黃淮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假聲的有效利用
陳艷偉
(黃淮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名族聲樂是名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假聲可以幫助演唱者演唱藝術生命,使藝術的表現力更加豐富,還可以拓寬演唱者的音域,發展高音區。假聲在演唱中的應用主要是注意不同樂曲的不同音區真假聲混合的比例,在教學中的應用側重于如何教會學生使用假聲。本文將詳細探討假聲在民族聲樂中的存在價值和學習的額意義。
民族聲樂演唱;假聲演唱;教學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名族聲樂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淀,不僅沒有被歷史淘汰,還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作品種類多,數量大,音域寬,表現力豐富,要想駕馭民族聲樂作品,要求我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同時,要想使得名族聲樂繼續健康的發展,不僅要繼承優秀的名族傳統,也要借鑒西方美聲學派的優點,中西結合,使民族聲樂走向國際。世界上優秀的聲樂作品在發生上都采用真假結合混合共鳴的唱法,也就是真假聲按照音區的不同,按照一定的比列,混合使用。在聲樂界,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假聲的作用,已經運用到教學中去了,但是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也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希望通過研究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改變人們已經定型的舊的審美習慣,推動民族聲樂的健康發展。
(一)假聲能夠延長演唱者的藝術生命
假聲作為一種發聲方法,可以延長演唱者的藝術生命。好的聲樂作品都需要真、假聲相配合,共同起作用[1]。真聲沒有假聲的配合,共鳴就打不高想要的結果,演唱者為了強行達到預期效果,只能依靠嗓子提高分貝,不僅效果不好,還會對嗓子造成傷害,使演唱者的聲帶容易出現疲勞過度。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90多歲的洛玉笙先生,在唱歌時就熟練的使用了真、假聲結合的方法。由此可見,假聲可以延長演唱者的藝術生命。
(二)假聲的運用能夠豐富藝術表現力
熟練運用假聲,掌握聲樂演唱中的真假聲比例,演唱者可以根據真假聲比例的不同,控制歌聲的剛柔、強弱和明暗效果,從而演唱出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如果演唱者不運用真假聲或者運用的不熟練,不僅不能駕馭篇幅較大的聲樂作品,而且演唱出來的作品沒有表現力,單調乏味,缺乏可塑性,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作品的韻味來。
(三)假聲是唱歌技巧的必要條件
假聲是貫穿聲樂技巧的必要條件,也是正確科學的使用聲帶的基礎。在男高音演唱家唱高音時所使用的關閉唱法,其原理就在于采用修飾使母音達到變圓變暗的效果,使聲音更容易進入頭腔從而產生共鳴[2]。如果聲帶的發聲功能不能由整體振動向邊緣振動進行轉換的話,頻率就會不夠,也無法得到頭腔的共鳴,不能實現關閉的唱法。“花腔技巧”是每一個歌唱者都必須要掌握的技巧,它要求歌唱者在高聲區的歌聲流暢且婉轉,以快速的音階來進行演唱。假聲的高音區和超高音區可以幫助頭腔共鳴充分打開,能促進歌唱者熟練掌握發生技巧。
(四)假聲能夠擴寬音域
不論使說話還是唱歌,聲音都是靠聲帶與共鳴腔協同合作發出的,聲帶的發音機能能決定演唱者的聲音音質。一般來說,聲帶的震動頻率越高,發聲機能越好,人們的真聲震動頻率較假聲震低一些。假聲是演唱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經常訓練,聲帶的假聲機能才能夠逐漸形成,從而發出假聲。如果演唱者掌握不好聲帶的發生機能,不能很好的與頭腔進行共振,就無法發出假聲。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通過教師的經驗進行判斷,另一方面要通過演唱者自己在訓練中體會。
(一)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應用
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唱歌所需的音域通常來說較窄,需要演唱者選擇聲音甜美親切而且明亮歡快的音色,需要隨時控制真假聲的比例[3]。目前有很多改編的民族音樂,這些音樂保持了原有民族音樂的特色,但是在音域上比原先的民族音樂要寬很多,歌曲的節奏也更加復雜。演唱此類歌曲難度更高,還要求演唱者有寬廣的音域。這些音樂作品不滿足于表達個人情感,更多的是想塑造音樂形象,表達多種復雜情緒。
(二)假聲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真假聲不僅在不同的作品中比例不同,根據不同的演唱者的不同嗓音類型,真假聲的比例也不相同。對于一個音樂家,聲帶的培養和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聯系假聲,熟悉假聲的發生原理和頭腔共鳴的效果。假聲的存在使得作品中的旋律更加多變,同時也給了演唱家更多的發揮空間。假聲不僅方便了音樂演唱家的聲帶培養,也延長了演唱家的藝術生命。不論是對聲樂初學者還是演唱家來說,假聲的訓練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教會學生熟練使用假聲。
時代是在變化發展的,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審美觀念也隨之改變。民族聲樂要想獲得健康發展,不僅要融合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還要吸收現代的時代氣息。通過對假聲在聲樂演唱和教學中的有效利用的研究,我們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名族聲樂中的假聲元素越來越多,假聲也在民族聲樂的發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所以音樂家和藝術家都要增強對假聲的理解,不斷聯系,將假聲更熟練的運用到創作和表演中,使創作者的情感更完美的表達出來。也希望聲樂教師可以重視假聲訓練,培養出一批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聲樂家。通過聲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民族聲樂健康發展。■
[1] 王保榮.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D].河南大學,2001.
[2] 王燕.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J].樂府新聲,2013,04:156-158.
[3] 王志昕.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對假聲的應用論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3:53-54.
陳艷偉(1973-),男,河南平輿人,黃淮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