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霏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淺析阿連斯基練習曲Op25,NO3
陳飛霏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阿連斯基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曾師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鋼琴。創作成就主要有歌劇、交響樂、歌曲和鋼琴曲等。
阿連斯基;鋼琴練習曲;鋼琴演奏
安東·斯捷潘諾維奇·阿連斯基(1861—1906),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他曾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及樂器法,他的學生中有偉大的俄羅斯鋼琴家拉赫和斯克里亞賓等。阿連斯基創作的作品主要以藝術歌曲、鋼琴作品和室內樂為主,他的一生創作24首鋼琴練習曲,阿連斯基的練習曲很多的音樂創作都是深受肖邦的影響,雖然在音樂創作上深受肖邦大師的影響但他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并且他的練習曲在聽覺上非常鼓舞人心。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24首練習曲、《小調鋼琴協奏曲》、《首性格小品》、《六首小品》、《四首小品》、《里亞賓尼主題幻想曲》等。阿連斯基的音樂具有多元化的音樂語言,他創作的音樂風格優美并且具有抒情的情感。他的創作隊伍音樂風格深受柴可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創作的材料大多數來自于俄羅斯的民間舞曲,并且音樂帶有浪漫的色彩。他創作的鋼琴獨奏曲中大多數是畫像,突顯出作品旋律的輕松和理性。
(一)作品介紹
這首練習曲是阿連斯基1895—1896年創作的《4首練習曲》中的第三首作品,該曲目屬于回旋曲式,主題的呈示部與插部交替出現,插部則是新的插部,這首曲子的插部是對《茉莉花》主題旋律的二度創作,出現的時候調式有了新的改變變,但和聲編排基本相同。該作品的右手都是密集緊湊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左手為均勻的八分音符,右手旋律起伏大,左手為主旋律聲部。全曲第50—89小節和第136—157小節為本文重點,這個部分是對《茉莉花》旋律的二度創作改編而成的。
(二)作品分析
1.阿連斯基的練習曲,主要運用西方大小調和聲進行,他在主題旋律部分,一級和弦用的較多,和聲編排的變動不大,右手基本上全是比較大跨度的跑動,即為練習曲,左手和聲明顯沒有那么細致,但是整體音響效果很好。
2.第一個插部(50—89小節)的《茉莉花》主題旋律在左手最上方的聲部,和聲的進行是典型的西方和聲。比如66小節運用的和聲進行是I-IV-V-I的進行方式,是一個半終止的進行形式,最后結尾是以I-IV-I的變格全終止式,終止效果較明顯。
3.第二個插部(136—157小節)和第一個插部中所有和聲的用法,進行,終止式大致相同。只是調式是在降G大調上,但調性最終回歸到主調上。
(三)作品演奏分析
1.主部。主部右手基本上全是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跑動,左手是主題旋律部分。這個部分的左手在彈奏的時候應該手指需要傾斜的觸鍵,這樣的觸鍵的會使音色聽起來要柔和一些,切記左手旋律音在彈奏的時候不能太過生硬。這里右手的跑動跨度是比較大的,所以在彈奏時候手掌盡量張開,手指需要平行觸鍵,用指肚去觸鍵。右手的跑動很多是4、5指和1、2指的跑動,這里的1指、4指、5指可以在慢練習的時候盡量將手指往上臺然后瞬間快速的下鍵,這種練習可以鍛煉手指的主動性。這個部分右手彈奏時出來的音響效果應該是華麗流暢的感覺。這里要注意的是主部左手的旋律是有旋律線條的,所以在演奏的時候右手的跑動應該跟左手的旋律相呼應。
2.插部。這首曲子的部分是對《茉莉花》旋律的二度創作改編的,這個部分茉莉花的旋律出現在左手,所以在演奏的時候左手的旋律音要表現突出,右手的跑動要輕巧細膩。
(四)技術難點重點
1.琶音。這首作品中的琶音是一個技術難點,并且出現在左手的上,所以在演奏技巧上會增加難度。在練習琶音的時候手指平行觸鍵,第一個音觸鍵要輕慢慢推向最后一個主題音。筆者建議在練習琶音的時候可以分組練習,比如2、3、5指為一組,1、2、3為一組,也可以在琶音有轉指的地方分為一組。其次,可以通過變節奏的方式進行練習。
2.和弦。這首作品中的和弦是另一個技術難點,在和弦大跳躍的時候,演奏者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進行練習。首先,在彈奏第一個和弦以后快速的將手放在下一個和弦上,這個時候手的大臂和小臂要配合手指一起過去但是手指不用下鍵。也可通過無聲的練習將手的架子擺好反復的進行訓練熟悉和弦的把位,這里要注意把位練習以兩個和弦為一組。
本文通過對阿連斯基的練習曲Op25,NO3的簡要分析,讓筆者在這首練習曲的演奏和音樂形象表現等方面均有很大的體會和收獲,也希望通過這首練習曲的演奏分析,吸引更多的人來研究阿連斯基的鋼琴作品,豐富我們對于阿連斯基音樂思想的認識。■
[1] 周婧琳.試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鋼琴練習曲的發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 馮磊.梅特涅爾及其鋼琴獨奏體裁“童話”[D].上海音樂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