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妍妍
遼寧理工職業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7
“專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轉變研究*
馮妍妍**
遼寧理工職業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養全方位素質人才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任務,更是所有教育者的任務,只有將“專人”思政模式轉變為“人人”思政模式,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人”思政;“人人”思政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會上,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堅持思政課受黨領導的原則;深入研究95后大學生實際需求,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改變過去“專人”思政的模式,發展“人人”思政模式,掌握虛擬平臺話語權,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堅持思政課的品質意識,開創思政課的新局面。
(一)課程目標與現實狀況不相符,課程內容重復過多,降低學生學習興趣
思政課的課程目標在于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模式的轉變導致人們功利思想嚴重,從而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而思政課過去的講課方式老套,部分老師照本宣科、灌輸式教育,采取枯燥、死板的教學方法,內容與中學的知識點重復且未能深化,使思政課的內容大同小異,重復性的學習使課程喪失其新鮮感和吸引力,往往使學生處于“充耳不聞”“無動于衷”的狀態,學生中間充斥著麻木和反感的情緒,厭學的心理嚴重,大大地削弱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思政課的現狀與其素質教育的目標相違背。
(二)課程內容缺少聯系實際,授課內容理論性強,教學方法單一
有調查顯示,對思政課感興趣的大學生占了不到20%,大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滿意,甚至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對自己的個人生活意義不大。社會在進步和發展,思政課的課程體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但是課程的講授卻依舊守舊,缺少聯系實際,尤其同專業課及其他相關課程聯系也較少,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往往“兩張皮”,不能融會貫通。思政課的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抽象、枯燥且有較濃的說教意味,采取單獨思政課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覺得課程空洞乏味、毫無興趣可言。
(三)學生思想上認識錯誤,不能擺正思政課的地位
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學習的好壞是其就業的決定性因素,至于思政課就是大學修學分的課程,學與不學、學得好與不好都不會影響本人未來的職業發展。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引導下,部分大學生開始輕忽思政課的學習,逃課、缺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屢屢發生。殊不知,成才之前先學會做人是就業環境的基本要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完備的道德基礎,是思政課教育的重要作用,具備德性才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前提條件。
(四)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教育教學缺乏吸引力
思政課的教師隊伍中,部分教師沒有接受過體系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理論修養不夠,不能完成良好、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部分教師剛畢業即從事教學工作,教學經驗和生活實踐經驗不足,不能應對教育教學中的突發情況;還有部分教師因需要同時兼顧工作、培訓、科研,分散了教學精力導致教學水平下降。綜合以上各種因素,造成了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五)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有差距,不能獲得大學生的認同感
高校思政課傳統教學一般都遵循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思政課中的理論大多是一種概述的理論通說,缺乏行業和專業的針對性,與大學生的現實需要和思想狀況不相符,導致老師認真備課激情講授,學生為通過考試死記硬背的尷尬局面,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不到激發。
(一)提高學習的吸引力
1.創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傳統思政課內容枯燥、不茍言笑,使學生學習過程壓力倍增。應為學生創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如果僅憑思政課課堂很難達到目的。應充分發揮各科目分工合作,輔之以專業課課堂教育,以達到培養個人綜合素質的育人目的。因此,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應同心協力創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通過得體的著裝、文雅的談吐、溫暖的笑容、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態度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知識。
2.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重視教學改革,不斷摸索新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采用講授、討論、演示、自學、圖片展示、視頻賞析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熱情,造就他們體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創新意識,使其真正從思政課中獲益,從而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運用案例教學、情感教學、情境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教學形式融入課堂內容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陷入情景,感受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樂趣,激發其學習興趣。
3.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人格魅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專業素質和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首先,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知識日新月異,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潮流,及時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只有知識結構處在最前沿,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解決其思想困惑,激發其創新能力。其次,教師要提升人格魅力。教師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更是能感染和影響學生的活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在展示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用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品格來感染學生。
4.充分開發并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更應深入開展實踐教學。通過開展參觀學習、集體活動、公益活動、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融入社會生活,讓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只有具備道德、理想、情操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感受到良好的道德修養對他們成長的重要性,反過來才能促進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切實的接觸社會,才能對教師在課堂講解的理論有真實的體驗,才能夠領會其中蘊藏的生活哲理,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減少枯燥、嚴肅的說教,充滿了實用性。
(二)形成思政課協同效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全員投身教育的活動。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個人、家庭、社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僅僅依靠思政課教師的努力,是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的。只有其他各學科都能堅守自己的教育陣地,在自己學科的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達到育人目的,才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需求和期待,學校才能培養和輸送符合國家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思政教學應由“專人”思政向“人人”思政轉變,不僅是思政課、公共基礎課在改革,曾經被人視作與思政工作毫無關系的專業課,如今也為思政改革挖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思政課、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各門課程都要始終歸屬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挑起思想政治教育重擔,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
例如,專業課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分享專業素養、專業道德,形成專業知識和道德素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體育課教師可以把團隊精神、規則意識、敬業精神融入體育課中。不同崗位的老師都可以做出表率,引領學生。
讓各門課程都能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強調學校教育與全方位德育教育的通力合作,更要準確把握本門課程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各類教育融會貫通,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模式向“人人”模式的轉變。
只有打破思政課教師“專人”作戰,實行“人人”作戰,讓各門課程和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對全員、全課程大思政教育體系進行不斷的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大思政教育體系,為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現實經驗。
[1]劉世華,吳紹禹.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認識局限及對策論析[J].教學與研究,2008(4).
[2]鞠鵬.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2-09.
*2016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名稱:供給側視閾下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項目編號:L16BSZ063);遼寧省科學教育“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名稱:“問題群”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課題(編號:JG17EB122)。
**作者簡介:馮妍妍(1980-),女,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思政教研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4-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