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紅彥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學分制語境下學生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育*
甘紅彥*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隨著國家依法治國的戰略實施,特別是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法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一輪的司法改革也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法律職業的專業化進程,這不僅要求我國的法律職業群體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還必須具備優良的法律職業道德。這就要求各類高校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培育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因此如何培養法律職業道德素養,也勢必成為學校必須面對的任務,同時也是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當下,許多院校試行學分制,其核心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培育學生扎實的專業功底,拓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而這一切對于法律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強化其自身的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清學分制與法律職業道德的關系,必須在理論上界定清楚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
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與特質,是我們要研究的基本前提。根據法律職業道德本身的特點以及學者們研究的成果,將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進行基本梳理,這是為了更好理清法律職業道德培育與高校法律專業的考試制度相互之間關系所需要的基本環節。
學理界對法律職業道德研究歷來極為重視,關于法律職業道德的內涵基本上是達成一致認識的,只是在詞語表述上有一定的差異。如有的學者認為,法律職業道德應當是法律職業倫理為主或者說就是法律倫理,所以更為注重法律職業倫理的分析,“法律職業倫理是指法律人在其職業實踐中必須遵守的道德律”,包括職業信仰、對規則、對法律、對人權的敬畏等。[1]這樣的認識在邏輯上并無太大的差誤,但是不夠準確。嚴格意義上分析,倫理與道德還是存在差別的,從漢語語境來看,倫理是特定身份主體之間的關系準則和遵守要求問題,如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上下級之間。而道德則更側重與特定主體的普遍性行為要求與約束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雖然不排除具有相應的倫理成分,但是更多元素則是規則和評價標準,如法官必須有“公平和正義之良知”。
有的學者認為法律職業道德是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在其職務活動與社會生活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2]這表示法律職業道德首先是法律職業人必須遵守的準則,其他社會職業群體可以也沒有必要遵循這樣的準則,如醫生無需遵循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也即法律職業道德只對特定的法律職業人群或成員具有約束力,不具備普適性的約束力,很多時候如法官和檢察官的職業道德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當然共性同樣是具備的,畢竟是同類職業群體。其次,法律職業道德是對法律職業群體在其職業活動中的要求,很多內容并不要求其在生活中必須遵循,如法官等不能將法庭中所要遵循的職業道德納入法官家庭中的道德要求,但是法律職業群體是特殊的職業群體,很多職業道德要求,在生活中同樣對職業群體的成員有制約性的,如法官不得與在自己職業活動有利害關系的代理人、當事人隨意吃飯、喝酒等,否則會影響公正處理案件。最后,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群體所必須遵循的各類規則的總和,這表明職業道德是以各類不同形態的規則表現出來,如法律法規、紀律、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所以作為法律職業群體的成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規則意識,并且在職業活動中認真遵守,帶頭遵守。
筆者發現,對于職業道德的內涵界定,兩種內涵的界定均具有合理性,只是比較而言,后者更加合適人們學習把握和理解。其理由在于:第一,從邏輯上來說,后者更加符合邏輯關于定義的要求,是相對準確的關于法律職業道德的判斷;第二,從當代中國的法律職業實踐來說,這樣界定法律職業道德更加切合實際,也更加容易為人們所理解接受;第三,將法律職業道德界定為法律職業群體應當遵循的準則,有利于培育不同法律職業成員的自律意識和遵守意識,對于形成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有著直接的推進價值。所以,后者關于法律職業道德應當可以肯定,也是比較科學的。
所謂特質就是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固有屬性。分析法律職業道德的特質,必須植根于法律職業道德本身,實際上并不是分析研究,而是探究發現。我國學者將法律職業道德的特征表述為:主體的多樣性與特定性的統一;內容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形式的規范性與非規范性統一;實施的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2]根據法律職業活動活動和學者研究的結果,法律職業道德的特質至少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質。
第一,法律職業道德的規則性。道德從它出現開始,就決定了它是社會規則的有機組成,是社會相關人員在進行相應活動時必須或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如警察在執行公務時,必須要遵守相關的警務條例,如警容、警風要求,如基本行為規范性要求,如果一個交警在指揮交通過程喝酒、抽煙,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法律職業道德不僅在表現形式上的規范性,如警察八不準等,還表現在內容的規范性,每一條都有相應的量化標準,這樣可以有效保證職業道德被遵守和實現。
第二,法律職業道德的強制性。法律職業道德與其他職業道德比較,具有更明顯的強制性要求,更多的道德準則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和紀律等規定下來,一旦不遵守,作為職業成員就會受到必要處罰,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種強制性,使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了鮮明的國家屬性,不同國家的國情決定對法律職業從業人員的道德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同時,對職業道德被遵守程度的要求和處罰也不完全相同,但是,違背職業道德必須接受處罰和承擔責任則是相同的。如美國女警開槍打死黑人事件,一旦查實就要求被判處監禁。這種強制性表明法律職業道德具有極強的他律性,法律職業人或者準法律人不能率性而為。
第三,法律職業道德的自律性。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政者,必須正人先正己。法律職業道德不僅僅是一種規則,對于法律職業每一個群體成員而言都是自身修養的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法律職業每一個成員或者準備從事法律職業的準法律人,不能將法律職業道德的要求作為負擔,而是應當作為做好一個人做好一個合格法律人的自身修養對待,惟其如此才能積極主動學習相關規定,強化自己的修養,使自身不僅成為合格的法律職業人,更應成為做人的表率。
第四,法律職業道德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法律職業道德由于法律職業活動的差異性,不同職業之間有著自身的職業道德要求,如律師、法官、警察、檢察官等典型法律職業者,各自的職業道德主要是根據自身的職業特點而設計規定和形成的,有很多的要求不能混同。法官在職業活動中,不用敬禮,但是警察在職業活動中需要敬禮并標明身份。但是,作為法律職業的群體,還有普適性的職業道德要求,即職業道德的共性要求,如不能損害國家和法律形象、不能貪贓枉法、徇私舞弊、處理案件要公平公正等。
以上對法律職業道德特質進行了簡要分析探討,所以如此,主要因為只有理清了法律職業和職業道德,才能科學合理分析培育法律職業道德素養和意識的途徑,綜合各國的實踐及我國教育實踐,任何一種有關道德修養和意識的培育,概括起來有家庭教育、自身學習、學校教育、工作經驗等幾個方面。作為法律類高校,我們更關注的是在高校如何有效培育在校法律類大學生的職業道德。
學分制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基礎課程、公共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以及其他選修課程,同時還有其他素質拓展課程,達到學院規定的學分即可畢業的培養模式。其基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未來的職業崗位競爭能力和職業能力方面均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同。特別是法律類院校,對學生的品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應當嚴格于其他院校的學生,這是法律職業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任何一個國家均無法將一些品格低下、素質不高、道德水準很低、無社會責任感的學生置于警察、法官、檢察官或者是律師等崗位上來。至少在職業道德的初始考查上應當是嚴格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法律職業道德的形成是從事這個職業的人由衷熱愛這個職業,并且將這個職業作為畢生的信仰和理想。惟其如此,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而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從最為初始的法律理念的學習開始,即應當從接觸法律專業教育開始。學分制無疑是培育法律院校學生的一個良好的途徑。
首先,法律專業必修課程學分的獲得是培養學生基礎職業道德信念的前提。法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學習專業基礎課程,這些課程是根據法律實踐、法學研究、法學教育實踐和研究,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開設的法律專業課程,有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民訴法學、行政法學等十多門課程。學生必須認真學習這些課程,并且獲得通過才能獲得應有的學分,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是學生學習基礎法律理念和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獲得作為法律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的過程,因為學習任何一門法律基礎課程,均會在學生意識中產生公平、責任與規則理念。從這樣的邏輯關系來說,學習法律專業必修課程,獲得畢業必須的學分自然成為培養學生法律職業道德的前提所在。
其次,法律專業限選課程學分的獲得是培養學生法律職業道德的關鍵。學生獲取專業限選課程的學分,是在具有一定法律基礎理念的前提下的法律思維的提升,這樣的學習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將要從事涉法崗位的在校學生,僅僅學習初步的法律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學習必要的法學其他課程,是形成良好法律思維的關鍵所在,是基礎法律意識的進一步強化,是形成良好法律信仰的核心步驟。“律師的生活能夠使深層次的價值得以實現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實踐智慧的性格品質就是人類自身內在價值中主要的美德。只要這種品質的培養和訓練仍然是一種重要的職業理想,律師們就會因為他們仍然具備內在的價值,而對其充滿信心。”[3]法律職業雖然因為國度、文化、政治等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共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培養在校法律專業的學生法律職業品格的途徑和方式選擇就顯得極為重要,在當下的條件下我們雖然不能說學分制是唯一的、最好的方式途徑,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學分制在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和品行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再次,法律專業素質拓展課程學分的獲得是培育學生良好品格的主要途徑。法律職業要求從事該職業的人員不能是單純的技術性人才,對社會的認知和判斷同樣極其重要,而獲得這一方知識和素養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參加必要的實習實訓學習,并獲得相應的學分是最為直接的途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及文章”。所以,通過規定在校學生獲得素質拓展學分,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而且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培養法律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只要學生希望從事涉法職業,他們就能十分自覺學習,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學分制背景下,培育在校大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理念和素養具有極大優勢。法律職業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具有必要的專業能力和技能的基礎上,還應當具有正確面對社會的良好品格和素質,具有其他社會職業所不必然要求具有的心理,特別是能夠抵御不良社會誘惑的心理,而這一切均建立在堅定的法律理想和信念基礎之上,體現法律職業所必須的職業道德與操守上。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24.
[2]李本森.法律職業道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6-7.
[3][美]安索尼T.克羅曼.迷失的律師[M].周戰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
*2015年海南省教育廳教改課題《高職院校學分制下的選修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HUJG2015-93)。
甘紅彥(1977-),女,回族,青海西寧人,碩士,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教務處,講師。
D
A
1006-0049-(2017)19-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