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燕
(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廣東 梅州 514000)
舞蹈表現力是指可以形象地將舞蹈動作展示給觀眾,可以讓觀眾體會到舞蹈內容傳達是思想和內容,舞蹈表現力不僅是對舞蹈技巧、舞蹈內涵的考驗,還包括對節湊的把握,對動作的體現上,是由內而外的、與動作融為一體的表現形式。為提高學生舞蹈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舞蹈表現力是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應當加強重視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舞蹈表現力。
先天條件對一個人學習或者發展有重要作用,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先天條件是影響舞蹈表現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學生天生具備舞蹈表現力的才能,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簡單指導就能夠輕松掌握。天生具備舞蹈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舞蹈表現力方面會更加突出,但是在情感表達和技巧培養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培養。
后天因素的影響主要來自生長環境、生活方式、教學水平、師資力量以及學生本身付出情況等方面,這些因素會都對學生表現力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比如學生成長家庭藝術氛圍比較濃厚,家長具備一定的舞蹈基礎或者從未相關行業,那么學生這些舞蹈表現力也會有突出表現。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是培養學生舞蹈表現力的重要因素,較高的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在教學中會取得更好效果。除課堂教學外,學生自身的付出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會提升舞蹈表現力。所以,后天因素也是影響舞蹈表現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舞蹈學習中要想提高舞蹈表現力必須加強對基礎內容和動作的訓練,具備標準的動作和良好的技巧是保障舞蹈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加強對舞蹈基礎項目的訓練和強化,使每一位學生具備扎實的舞蹈基礎。這就要求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基礎動作反復進行練習,對不正規的動作進行指導和糾正,保證每一個學生所展現的動作是標準的、規范的,從而為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舞蹈基本功是提高舞蹈質量的保障,基本功主要包括平衡能力、協調能力、思維能力等三方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加強訓練,比如設置一些與關節、韌帶、邏輯思維能力相關的訓練項目,強化舞蹈動作基礎,保證動作規范。基本功是一個長期訓練堅持的過程,在不間斷的訓練過程中,學生的自身力量、協調性、反應力會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促進舞蹈表現能力的提升。
舞蹈教學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藝術表現形式,在對動作展現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根據舞蹈內容的不同投相應的情感,這樣的舞蹈演出才會更加吸引人,才能更好地展現舞蹈的表現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的訓練,加強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從而在展現舞蹈的過程中可以投入充足的情感。舞蹈情感的培養首先需要教學體會一段舞蹈的內容和創作環境,在此基礎上感受動作的變化和表達內容,從而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對舞蹈情感的培養關鍵就是對作品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內容才會掌握舞蹈動作的要領,并將情感展現在動作上。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舞蹈情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經典的、豐富的優秀作品進行賞析,通過不斷地觀察發現舞蹈的魅力,從而對舞蹈動作產生強烈的情感。另外,情感的形成也與豐富的想象力分不開,想象力可以幫助學生將舞蹈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將舞蹈融入生活,更好的展現舞蹈的真實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豐富自身藝術想象力,進而提高自身舞蹈的表現力。
舞蹈與音樂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搭配才能形成更加精彩的舞蹈,可以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所以,高質量的舞蹈必須與音樂節奏實現完全契合。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音樂節奏感培養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訓練,為學生選擇節奏感比較強的音樂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通過對節奏感的把握,將動作、音樂、情感實現有機融合,從而提高舞蹈表現力。
通過實踐檢驗可以發現對節奏感的準確把握可以提高舞蹈的表現力,因為學生在對音樂的感知中可以準確把握節奏,從而增加舞蹈動作的自信,而在自信心的保護下會展現出更好的舞蹈表現力,所以對節奏感的準確把握可以提高表演者的動作一慣性,并為舞蹈表現力創造有利條件,所以加強對音樂節奏感的訓練可以深化學生舞蹈表現力。
舞蹈表現力是舞蹈的靈魂,良好的舞蹈表現力可以展現舞蹈的情感,與觀眾形成交流。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舞蹈表現力的重視,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學生舞蹈表現力,為舞臺培養更專業的舞蹈人才,從而推動我國高校舞蹈教學實現良好發展,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1]汪茜.高校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4(21):166-167.
[2]姜文.論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6(03):26.
[3]孫達,李曼.關于高校舞蹈教學中提高學生舞蹈表現力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8):52.
[4]莫艷.高校舞蹈教學中對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研究[J].大眾文藝,2016(1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