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東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美聲唱法傳入國內后,給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帶來了一定啟發。這種唱法不但轉變了我國在聲樂教學方面的一些傳統觀念,還對我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所以,針對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樂府傳聲》中曾經提到,凡是歌曲都應該以清朗為主,要讓人知道唱的是什么曲子,并且要吐字響亮。這就說明,演唱民族聲樂藝術的關鍵就是要注重咬字與吐字,這也代表了我國民間傳統聲樂演唱藝術的審美準則。從總體上看,古代有不少著作都完善地歸納了聲樂藝術在演唱發展過程中所需遵守的一系列規則。但其多數還是偏重于對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聲樂技巧的運用,而缺乏針對聲樂藝術理論的相關闡述。
隨著后來我國聲樂教學的系統化開展,關于聲樂的理論研究也步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到21世紀初期,國內的聲樂理論研究獲得了顯著的進步,并且在聲樂理論探索的各個領域中都有了較為全面的發展。其理論研究的范圍更加寬泛,相關課題也越來越豐富和精細。而幾乎所有的聲樂理論研究,都是伴隨對美聲學派的理論研究而逐步發展的。在西方美聲研究體系中,也融合了我國傳統的聲樂教學理念。新的課題不斷涌現出來,給聲樂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前,源自意大利的西洋唱法被運用到民族聲樂教學中,時常會出現咬字不清、發音不暢等問題。而把美聲唱法使用到民族聲樂教學中后,其咬字技術獲得了顯著提升,并且與其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說到咬字技術,有專家表示,字的種類包含了寬、窄、圓、尖等,而在此之中,發音通道不會對寬音和窄音產生影響,只需把發音維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的時候,動作要盡可能小、巧,如此才能順利地唱完歌曲。把這一技巧和我國傳統的咬字技巧及風格妥善地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確保咬字準確且自然,從而把民族聲樂的特色充分展示出來。
民族聲樂教學在借鑒美聲唱法時,需要多加考量,不能隨意運用。比如,要綜合考慮到歌曲的演唱難度、表演者的個人風格、舞臺整體氛圍等。在美聲唱法中,真假聲混唱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對此進行借鑒與融合時,就必須全面考慮到這一技巧的主要特征以及確定對演唱者的要求等。運用該技巧進行演唱,需要表演者具備很高的專業素養,其聲音一定要渾厚有力,要能夠順暢自如地發出氣息,并且聲音還要圓潤、敞亮,要確保寬松與豐滿并存。因此可以說,美聲唱法中的真假聲混唱對于表演者的音域、音量、音質等都有較高要求。和其余唱法相比較,這一唱法是美聲唱法中最為特別的地方,其在實際演唱過程中,需要表演者依照音高的比例把真聲和假聲糅合起來,然后進行搭配運用。這一方法能夠把所有的共鳴腔都激發起來,從而加強共鳴效果。因此,在對這一技巧進行借鑒與融合時,需要關注到這種唱法的適用性,并結合表演者自身的風格、技能等,調節好現場氣氛。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經常會使用到空腔共鳴這一技術,其主要特征就是十分重視局部共鳴。在進行現代民族聲樂教學時,對美聲唱法中混合共鳴這一技術的借鑒與融合比較多見。表演者在運用這一技巧時,會充分協調并利用自己的各種共鳴腔體,如胸腔、口腔、頭腔等,對即將發出的聲音進行音色加工,以此強化聲音的圓潤程度。這項技術可以較好地呈現出真假音切換的效果,并且使用起來也較為順暢。例如《中國大舞臺》或是《沁園春·雪》之類的曲子,在具體演唱的時候,表演者經常會采用混合共鳴這一方法,以此將曲目的恢弘氣勢以及深刻內涵展現在受眾面前。
民族聲樂教學在總體發展歷程中,向來不重視對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的研究,從民族聲樂理論的各種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內容涉及咬字技術、氣息等多個方面,但唯獨缺乏對于歌唱器官生理結構的探究。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的文化背景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但在美聲唱法當中,其對于各個發聲器官的生理結構、特點以及功能等都展開了詳盡的闡述。不僅介紹了器官的名稱、功能等,還針對其協調發聲的方法進行了完善的說明。比如:歌唱發聲會使用到哪些器官?每一個發聲器官都是如何發揮其作用的?由此可見,表演者在演唱不同的歌曲時,或是在學習新的演唱技巧時,都需要明確地了解自己的發聲器官,并遵從器官本身的運用特點及規律,經由適當的轉換與不同唱法的借鑒將其相互融合,進而優化演唱效果。
近年來,社會群眾對于民族聲樂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且各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民族聲樂發展形勢一片大好。而民族聲樂實際上是在傳承并弘揚我國傳統演唱技巧的前提下,借鑒并融合西方美聲唱法,以此加強表演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這一點,對美聲唱法進行科學的借鑒與融合。
[1]吳蕾.淺析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鑒[J].音樂時空,2016(04):122-123.
[2]鮑雯羚.試論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J].新課程(下),2011(12):115.
[3]張海強.微探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206.
[4]張建華.論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