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世玉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里魚小學,江西 贛州 342300)
隨著社會經濟地發展,教育教學也在快速發展,小學的音樂課也逐步地被人們重視起來[1]。但是,由于在傳統小學音樂的教學中,一直是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致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論是交流還是溝通都比較缺乏,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失去了,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要改變。
一般情況下,人類對于音樂的節奏感是在內心建立起來的,以體態律動導向,就可以將感覺激活。基于此,教師在進行節奏教學時,就需要對節奏的類型進行相關分析,讓其與體態律動進行有機融合,并針對性地設計,在節奏有一定區別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態律動有所不同[2]。因為小學生性格活潑,所以一旦創新思維被激發后,小學生們便會將各種各樣的表演動作創造出來。例如,學生常做的眨眼、伸舌及刮鼻等動作。在教學中融入體態律動,不僅能夠讓單一拍手節奏改變,還能夠充分地調動小學生的課堂氛圍,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傳統的音樂課堂往往較為死板,大多是以唱歌為主。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是教師通過教程來對學生進行基本的音節訓練,雖然學生能夠敞開喉嚨唱歌,但缺少真正的實踐。另外,小學生大多具備活潑好動的性格,基于此,進行唱歌過程中,將體態律動進行運用,對于學生的情感表達會更加有利。所以,教師應該講教學內容與體態律動進行有機融合,對學生進行組織,即興進行表演,將學生的表現欲有效地激發起來,從而使學生的表演能力得到全面地展現。例如,學習歌曲《大鹿》,教師首先帶學生將歌曲進行熟悉,然后,讓兩個學生一個扮演大鹿一個扮演小白免,讓學生將歌詞的內容用動作體現,在學生表演完成以后,要實事求是地進行鼓勵、褒獎,同時讓該教學形式進行推廣,對于教學的曲目,也要讓學生自己進行剖析,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表演,使音樂課堂的教學在學生的唱跳氣氛中完成。
音樂課堂欣賞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對音樂進行感受。例如,在聽到高音的時候,將上肢用力的伸展,唱中音時雙手平放在胸前,將手臂自然放松等。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節奏快慢和音調的改變真正地體會到。例如,學習歌曲《小貓釣魚》,完成課堂的教學以后,對于音樂的節奏學生基本已經掌握了,根據音樂節拍可以讓學生唱歌,還可以有節奏地進行擊拍。然后,對于音樂的情緒,讓學生通過語言進行描繪,例如,在教授《小貓釣魚》這篇音樂賞析時,就需要學生將第一段小貓釣不到魚的失落心情、第二段小貓成功釣魚后的欣喜通過語言描繪出來,也就是說一首歌可以用不同兩種語氣來進行表達,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判定音樂的即時情緒。在學生準確了解音樂節奏和情緒的情況下,教師讓學生對音樂用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因為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所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將湖面上蜻蜓、蝴蝶在亂飛及小貓釣魚等的動作表現出來,有的學生還能將湖邊的大樹進行模仿。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將體態律動進行利用,能夠使學生將歌曲很好地掌握,從而獲得音樂教學的理想效果[3]。
體態律動與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機融合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音樂的情緒還是音樂的感受,都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地表現,使學生無論是節奏感還是音樂感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讓學生隨著音樂將身體、擊拍及踏腳等進行擺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并且通過情感與思想的不斷交流,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例如在進行著名曲作《百鳥朝鳳》欣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對曲目進行表演,學生在表演中,教師要認真地進行觀察,指出學生的優缺點,缺點的部分教師可以親自示范。另外,教師還要讓同學了解,在音樂情景符合的情況下,可以動作浮夸,以此來更加有效地表達音樂。對于有的學生的體態律動與音樂情境不符的,將問題所在找出來大家一起探討,通過對區別進行尋找和探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對于音樂的魅力能夠更好地去感受。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傳授有效學習的方法,從而縮小學生間互相存在的差距,在音樂課堂的學習上,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同時,為了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教師也要與學生多溝通和交流。在進行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利用體態律動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樂感及音樂情緒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要多采用體態律動與傳統課堂融合的方式,其能夠提升課堂氛圍,提升學習質量。而作為音樂教師,在新課改的政策要求下,必須要全面地了解新形式,針對學生音樂的需求以及心理特征,將傳統課堂逐漸改變,對體態律動教學進行合理地運用,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有效的激活,從而將音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1]王佳楣.體態律動對于農村小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作用—體態律動在白石小學的行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4.
[2]陳瑤.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育學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5.
[3]潘虹.淺析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上),2014(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