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賢良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吳碧霞的演唱對聲樂發展的一些啟示
杜賢良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重慶 400000)
在我國有一位中國聲樂界的奇跡,她就是——吳碧霞。
民歌;吳碧霞;科學
吳碧霞的舞臺表現力,主要體現在她完美的聲音駕馭能力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外在表現,而更多的是她扎實的基本功底。人聲其實就是一個樂器。聲音的控制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聲音技巧,以及扎實的樂理知識,很好的音樂感覺,吳碧霞扎實的基本功奠定了她豐富的舞臺表現力。
以上的種種討論體現了歌唱藝術本質的問題,那就是擺脫對唱法的絕對劃分,回歸到自然歌唱。民美各自只是根據風格的不同而區分,而不是固定的刻意的定義民族唱法或者美聲唱法。
唱一首歌曲,不光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出色的音樂表現力。吳碧霞從這兩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吳碧霞對聲樂的奮斗之路,也是非常艱辛。從15歲就進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始學習聲樂,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的步伐。對自己嚴格要求,亦步亦趨,對自己聲樂事業堅持不懈的努力。
吳碧霞對作品的分析,進行得非常仔細嚴謹。首先,她會分析這首歌曲的風格,作品的背景,確定了作品風格之后會去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環境,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吳碧霞對作品風格把握也是相當到位。這表現在她對民族聲樂和美聲的靈活駕馭,對于美聲作品中一些需要夸張的情緒,她運用了許多表演元素,將詠嘆調中的人物內心表現得非常準確。民族聲樂作品里許多風格和地域性的元素,也詮釋得非常到位。比如她的代表作《夜鶯》就是展現她許多漂亮的音色,還有她擅長唱《紅樓夢》電視劇里的組曲插曲,都演繹得非常細膩嚴謹,感情飽滿,打動人心。
吳碧霞正確地掌握了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后,借鑒了兩者的長處,下面是對吳碧霞中西結合唱法的詳細分析。
吳碧霞認為,對于一個中國聲樂家來說,“就算你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樂文化教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進行音樂創作,你都會在音樂中自然的含有中國民族的音樂風格和精神氣質,這時如果再加上你獨特的個人經歷﹑知識背景和個性﹑趣味,就必然會使你的創造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特色。”
1.咬字行腔
“字音美就是語音美,語音與樂音的有機結合是聲樂音響的構成部分,而語音又是樂音的造型基礎,掌握聲樂語言的藝術表現方法與技巧,是構成聲樂藝術美的最基本因素。”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卡魯索認為:“歌唱依靠于說,必須要使唱歌依賴于嗓音和字,而不是依賴于聲。”可見語言在歌唱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美聲咬字換字都是在行腔里進行
吳碧霞在自己的聲樂畢業論文中主要提到了歌唱中的語言問題。不光針對民族聲樂中的咬字吐字,還有歸韻的問題。也包括美聲唱法中的語言問題。其實歸根結底,都是說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歌唱的語言,首先語言要解決五個元音。在歌唱中再根據歌曲不同,各個國家語言的不同,研究清楚每個元音。除了元音,需要弄清楚的就是輔音。輔音在漢字里,主要是平翹舌還有前鼻音后鼻音,在意大利語里面需要注意雙輔音,德語法語的語言中,需要注意小舌音。發輔音的時候,要快速準確,因為氣息需要更多的灌滿到元音的位置上去。
美聲作品練習中借鑒中國戲曲的韻白。京劇吊嗓用“依”,在說話的位置上唱,從低音到高音向上演唱,保持狀態不變,在唱的過程中可以感覺身體的打開。她演唱每一首西方作品的咬字﹑吐字都十分的清晰圓潤,將京劇中的技巧巧妙結合在美聲中,對作品又有了一種新的詮釋。
著名捷克歌唱家亨利·菲爾迪南·愛因斯坦說過:“感情是歌唱的靈魂。因此,只有當聲音加感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能被稱為‘藝術’”。
吳碧霞的中西結合唱法為中國聲樂的發展吹來一股清風。其探索與成果為今后中國聲樂界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徐悲鴻有這樣一句話:“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未足著改之”。歌唱就是純粹的歌唱,不拘泥于唱法的限制,唱者舒服,聽者亦舒服就夠了。
[1]石惟正.致吳碧霞的公開信[J].音樂周報,2003.
[2]吳碧霞.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吳碧霞.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5]吳碧霞.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6]陳冠流.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共鳴技術的比較[J].瓊州大學學報,2005.
[7]周耘.中國傳統民歌藝術[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
J60
A
杜賢良(1981—),男,漢,本科,全日制本科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聲樂教師,曾獲(07年)重慶青年歌手大賽優秀獎,(13年)重慶青年歌手大賽三等獎,全國高師聲樂比賽優秀獎,(14年)第二屆中國唱法國際比賽金獎,(16年)川渝高師聲樂比賽三等獎,四川鄰水縣人,助教,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