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亮亮
(福建省龍巖市特殊教育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其能夠承載文化,也可以傳播文化,對于培養個人的藝術修養、實現全面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和作用。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器樂教學可以進一步對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培養和提高,不過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師應該做好器樂教學的創新,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無論對于何種教學,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能夠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則由興趣而生的強大動力是任何其他手段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器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講,教師應該通過親身演奏向學生展示樂器的魅力,使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體會來了解器樂,繼而對其產生興趣。在傳統教學中,采用的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跟唱的方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甚至可能導致其產生厭煩心理。針對這個問題,音樂教師可以從器樂的表現力著手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演奏不同的樂器,如鋼琴、手風琴、吉他等,鼓勵學生傾聽和辨別,也可以利用樂器來模擬自然界的一些聲音,以樂器的魅力來感染學生,調動其對于器樂學習的積極性[1]。
樂器的類型多種多樣,這也使器樂教學有著相當豐富的內容,不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傳統音樂教學強調演唱技巧的傳授,學生需要進行機械式的發聲練習,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困難的發音更是需要經過反復練習,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對音樂失去耐心和興趣。器樂的加入可以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教師可以利用不同樂器來引導學生進行聽音練習,提升學生的音準能力。而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樂器,通過不同的嘗試來了解這些樂器,將原本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音樂教師的角度,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自主練習,鼓勵其大膽表現自我,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器樂教學活動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練集體節目,引導學生在表演節目的過程中對自身的能力進行展示,全程交由學生進行安排,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也能夠對其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進行培養。
初中音樂器樂教學環節,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出具體的學習方法,學生不一定能夠理解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教師應該更多地將自身放在幫助者和引導者的角度,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理解和學習。例如,在對新的器樂知識進行教學時,教師在講解結束后,可以要求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練習,小組成員彼此交流經驗,總結存在的問題,通過相互討論來提升學習效果,這樣也能夠對學生的團隊意識進行鍛煉。必須認識到,新時期的音樂課程并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對知識和技能進行應用。以合作探究式學習為例,學生能夠接觸到多種不同的器樂操作,小組成員也可以通過相互配合的方式來嘗試重奏、合奏與協奏,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引入小組競爭機制,使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夠為了團隊成績而竭盡所能。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增進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其音樂素養的提高[2]。
在器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課程安排進行優化,做到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操作中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個體能力。部分學生可能從小接觸音樂,對于器樂有著良好的理解和接受、學習能力,也有部分學生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器樂,在學習中需要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也就可想而知。對此,教師應該做好學生層次的合理劃分,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該擴大知識面,略過基礎知識和簡單的技巧教學,提升學生音樂修養;對于基礎扎實,但是技巧略顯薄弱的學生,應該重點強調技巧教學;對于基礎不足的學生,應該著重開展基礎教學,幫助其打好基礎。另外,在教學評價環節,應該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多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言語,如“做得好、進步很大”等,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通過耐心的指導來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器樂教學的實際效果[3]。
總而言之,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器樂教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角度出發,音樂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對于器樂學習的興趣,使其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器樂教學活動中,配合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再結合激勵性評價,確保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所在,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1]董偉.初中音樂課堂器樂教學對策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5(05):192-193.
[2]高麗萍.初中課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音樂天地, 2014(05):23-26.
[3]王蓓.初中音樂課堂器樂教學策略研究[J].新校園旬刊, 2015(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