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通識教育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一般教育”或者“自由教育”等等。通識教育是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在19世紀初將它與高校教育相聯系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通識教育,研究并討論。盡管許多人對通識教育的概念理解各不相同,但通識教育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在當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中,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學習生活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開拓自身的眼界,提高綜合文化素養。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是表現情感生活的一個重要手段。音樂通識教育是屬于人文教育的一類,音樂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產生影響,因此,高校的學生對于音樂多少都有了解,相比于其他課程,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更受學生的歡迎與喜愛。前蘇聯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音樂是思維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因此,高校開展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很有必要,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增強審美能力,對于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大影響,使學生的情感思想發生變化。
當前我國實行的高考制度,對于藝術課程較為忽視,以至于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文理分科的制度使一部分的學生出現偏科現象。而對于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大學的課余時間較多,他們可以自由選修通識教育課程以彌補自己的知識缺失。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關注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當時我國高校教育過于專業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因此大多數高校都提倡“通才教育,文理兼顧”的教育觀念。盡管發現了問題所在,但由于發展較晚、沒有嚴格統一標準,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構建還是存在著弊端,例如沒有系統規范的教學體系,課程建構極為混亂;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學生上課紀律較差等。由于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不是專業教育,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生大多有都混學分的狀況,而任課教師也不會花費太多精力備課,導致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現狀差強人意。當前我國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高校在開展教育都會遇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碰撞的問題。有研究認為,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敲門磚,學好通識教育便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成績,因此,這樣的觀點將通識教育的位置擺得很高。但第二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專業教育服務的,高校在開展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以專業教育為主,通識教育為輔的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中學時期主副分科模式的影響,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并不受學生以及學校教學部門的重視。
當前的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大多以古典音樂以及民族音樂為主,對于90后大學生來說較難接受,由于他們長期受流行音樂的熏陶,一時接受傳統的音樂教育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很難進入傳統的音樂課堂氛圍,盡管這些音樂知識非常重要,但并沒有引發學生的興趣。并且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是非音樂專業的,基本沒有任何音樂基礎,所以一時接受專業的音樂知識較為困難。
音樂通識教育的成效甚微,甚至是滯后的,但它帶來的效果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呈現。因此音樂通識教育在高校教育課程中不受重視,優秀的音樂教師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教師對于音樂通識課程的參與性不高,并且當前高校的音樂教師多以青年教師為主,欠缺音樂理論知識的積累和教學經驗,因此音樂教育師資水平呈現水平偏低的現象。
高校要加強對音樂通識教育的重視,加強對通識教育的建設力度。將通識教育列入國家教育的長期規劃中,擺正音樂通識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位置,建構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改變學生對于音樂教育的看法,加強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高校開展音樂通識課程的教師不僅僅只局限于音樂教學,也應多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這樣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將之與音樂關聯起來,讓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代入感,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應多和學生進行關于音樂問題的交流與探討,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教師應對其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激發他們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興趣。
由于音樂通識教育不是專業課程,由于學生的課時限制,學生在上課時只是學習樂器的演奏等其他專業技能,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作用并不全面。對中國傳統音樂要具有很深的了解,才能使學生對于樂器有更加透徹的認識。
總之,高校開設音樂通識教育課程十分重要。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進行通識教育,加強對音樂通識課程的教育,進行實踐教學,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并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學習音樂通識教育課程時可以得到發展,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感受到通識教育的益處。
[1]楊文君. 淺析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瓶頸及發展對策[J].亞太教育,2015(22):123.
[2]李婷婷.試論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現狀及發展方向[J].北方音樂,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