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鵬
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探討大學體育教學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困境及對策
喬 鵬*
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在素質教育推動下,許多高校在體育教學中很好地貫徹落實了因材施教理念,不過,受傳統教學思路和方法影響,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學仍然延續著傳統模式,因材施教也陷入了有名無實的困境。因材施教理念如何突破發展困境,大學體育因材施教教學如何才能成為一種自覺行為,筆者對此做出了研究和回答:
(一)受傳統教學習慣局限,因材施教執行困難
毫無疑問,因材施教理念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導致其落實困難的原因也非常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高校體育教學難以突破傳統教學習慣的束縛和影響,走的仍舊是老路子。如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實行的都是大班統一授課制,在課時有限、教學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都是習慣性地去進行知識講解,去照顧大多數,但是卻很少會關注少數人,也難以做到面向個體因材施教。如此一來,教師教學精力、教學成本與因材施教就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因材施教執行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所謂因材施教,即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個性特點,對學生區別對待、分類教學。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許多高校體育教師都習慣了知識灌輸、技能演示和填鴨式教學,他們對個體指導、單獨指導都缺少研究和了解。加上教學緊張,所以許多教師根本沒有時間去與學生單獨接觸,他們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也缺少認識和了解。所以,許多體育教師在因材施教方面都感到有心無力,能力有限,這也為體育因材施教設置了障礙。
(一)革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習慣
因材施教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的挑戰,高校體育因材施教教學要從教學理念改革入手。因材施教的根本在于面向全體學生而又關注學生個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增加師生、生生的交往密度,進而促使學生主動發展。這也決定了高校體育班級教學規模和人數數額不能過大,因此,高校要適當壓縮班級規模,或者開設“大班授課、小班教學”的試點課程,為每個小班配備一個助教,給學生提供更多質疑、發問的機會,讓學生自由進行思想表達。與此同時,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增設更多的體育選修課,將輪滑、攀巖、健美操等新興體育項目引入到體育課程體系中去,要求教師將學生運動知識學習、技能獲得和身心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以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二)嚴肅教學紀律,抓好學生個體指導和教育
因材施教的本質是以學生為本、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可以說,因材施教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也要求教師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更多平等學習、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許多教師都錯誤的認為,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讓學生自由學習,不對學生有任何約束,這樣的“因材施教”只能使體育教學走上“散而亂”的發展道路,起不到真正的教學作用。要想避免因材施教走上錯誤的發展道路,高校體育教師要嚴肅體育教學紀律,明確體育教學要求、標準和規范,確保教學秩序嚴謹有序。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組織能力、體育基礎、接受能力、體質等將學生分類,給予不同類別的學生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導,如以嚴格的標準要求體質好、基礎好的學生,不斷增加他們的運動負荷。適當減少體質較差的學生的練習時間和運動負荷,給他們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目的是通過分類練習、分別指導實現因材施教的最終目的。
(三)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
以因材施教理念為指導,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是教師的主要任務。鑒于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高校體育教師要摒棄一味教書的傳統習慣,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多關注學生需求和興趣,然后立足于大數據分析和調查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積極創新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并在體育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指導,以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如大學女生對健美操、游泳等有利于塑造體形的體育課程很感興趣,男生對跆拳道、擊劍等競技體育項目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學生興趣點為基礎,開設一些新型體育項目,并嘗試用游戲、小型對抗賽、分組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教學,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使他們養成終身體育意識。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師都要思考的深刻命題。高校體育教學只有立足實際,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新體育教學方式,才能解決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1]李元偉.大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信息化建設,2016(02).
[2]何嘯軒.當前大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叢刊,2016(34).
[3]賈嚴鵬.大學體育教學中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困境與突圍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6,02:48-49.
喬鵬(1978-),陜西咸陽人,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G
A
1006-0049-(2017)19-02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