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蒙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淺談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祁 蒙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音樂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抒情方式。人們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音樂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感覺,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對人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在我國高校德育教育中也越來越重視音樂的這些功能,用音樂的影響力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情感品質等,以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音樂;德育
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可用之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德育是教育人學做人,知道怎樣做人,怎樣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德育工作至關重要。但是,我國高校當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不盡如人意,德育工作開展的方式與德育教育的載體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難點。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受到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的沖擊,已經不能適應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音樂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某種共鳴,對自身的認知與審美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同時能夠在音樂中得到愉悅身心的效果。德育是素質教育的中心,是育人的首要方面。音樂作品廣泛傳播并且能反復傳唱,其特殊的藝術傳播形式,能夠很大幅度的影響學生,讓學生引起共鳴,反復激勵學生,對學生的德育起到良好的影響,提升德育效果。
音樂作品的種類很多,不同的音樂類型表達不同的情感。作為思想和情感特殊表達方式的音樂,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音樂節奏﹑不同的音樂旋律﹑不同的音樂風格表達的情感不同,快樂﹑憂傷﹑悲憤﹑激蕩等的音樂體驗能夠強烈表達人的感受,對人產生不同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處于艱苦卓絕﹑救亡圖存的環境中,《團結就是力量》﹑《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等愛國﹑振奮精神的歌曲能夠讓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瞬間燃起,為國家而奮斗,為國家而戰斗,使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加堅定。現在的學生生活安逸,遠離戰爭,讓學生學習這些革命歌曲能夠教育學生銘記歷史,珍愛來之不易的和平,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提升愛國情操,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感恩的心》﹑《魯冰花》﹑《聽媽媽的話》等抒發感情的歌曲,表達出了真摯﹑純凈的感情,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友情﹑親情﹑愛情的可貴,使學生更加珍愛親情﹑尊重父母,愛護友情﹑友誼長存,讓學生將孝敬父母與尊敬師長的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牢記于心并付諸于實踐。
我國古代就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禮記》中有:樂者,所以像德也。就是說音樂可以培養德行,能夠教化人們,是能夠提升道德素質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包含濃厚的感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養水平,造就優秀的品格。相對來說,低俗的音樂作品就會影響學生的三觀,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要注重選取優秀的音樂作品,擯棄低俗作品。音樂是情感的體現,情感是人們對外在真實事物的認識,是對人的行為的正確與否的判斷,從根本上說這屬于審美。因此,可以說作為情感體現的音樂是道德評判的縮影。音樂作品往往是通過審美評判來影響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更表現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和人民在當時遭受的嚴重災難。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戰的壯觀圖景,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勇于奮斗的精神。教師在讓學生欣賞這個壯麗的樂章的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精神。勝利從來不是簡單的,每一個勝利都是經歷無數的困難,克服無數的艱險過來的,所有的成功都是屬于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后又努力一把的人。因此,音樂不僅僅具有美感,更多的是包含的感情,音樂所表達出的感情與精神,能夠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性情得到升華,讓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一個臺階,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
大學的音樂教育,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集體教室上課,大學的音樂教育形式大多也是集體性的,如大合唱,集體音樂舞臺劇等。這些學習形式,需要同學之間配合默契,要求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參與同一個集體活動,能夠加強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了解,有益于友情的建立。參加集體活動,能夠激發集體成員的參與熱情,在集體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深入體驗角色,對角色的了解更加深刻,更能明白角色所表現出的精神立意。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增強組織性與紀律性,有助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在大合唱及舞臺劇學習中,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劇中所體現的精神及劇中所展現得現實意義,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接觸現實﹑了解現實,有利于學生確定以后的職業規劃及人生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實現人生的價值。
音樂是一種文化形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形式,蘊含不同的文化內涵。每一個民族的音樂形式都是在其民族發展歷史中形成的,是該民族獨特文化形式的象征,是該民族精神文化需求的展現。這也說明,音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傳承人類文明的紐帶。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聯系都在不斷加強,世界各國各種族文化也都在不斷交流融合。音樂傳唱度高,傳播方式多樣,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融合度最高。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方式多樣,但是像文字﹑詩歌等文化形式因受文字及讀音限制,交流融合起來相對困難,但是音樂是無國界的,像阿拉伯數字一樣,全世界人民都認識。音符是音樂學習中的主要方面,只要了解音符就能唱出不同曲調。因此,以音樂為載體進行交流能夠加深交流程度,使世界音樂融合度增高。音樂交流是各種交流中的一種,在音樂交流中能夠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欣賞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時在交流中吸取優秀文化不斷創新,提升本民族文化影響力。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在音樂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學會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珍視文化遺產,即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習內容,又能讓學生在無形中樹立文化的多元性觀點及正確對待世界事物發展的世界觀,是一舉得多的。
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授課模式還是集體授課制,集體授課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授更多的學生,但是集體授課制不具有針對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對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更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要想充分發揮音樂在德育上的功能就需要完善教學模式,專門開設音樂課堂,因材施教。大學生的思維靈活,視野較廣,因此對學校的教育方式要求較高,所以學校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開設包括課堂的﹑專門的﹑選修的教學形式,讓不同的學生能夠選擇不同的學習形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音樂的海洋中不斷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音樂專題教育是專業學習的補充,能夠更好地展現音樂的德育功能。音樂專題教育是針對某一種音樂類型進行專門的講解,使學生對這一類型的音樂的興起﹑發展歷程﹑改變有一個清晰明了深刻的認識。通過不定期的音樂專題教育,讓學生對我國不同民族的音樂類型及音樂作品有深刻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民族音樂所展現的精神﹑所包含的感情,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音樂文化遺產,在世界音樂的遺產中汲取優秀精神,提升道德品質。
高校學生的音樂學習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的,高校教師的音樂素養水平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有重大影響。高校教師自身的行為表現也是音樂德育功能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如果教師本人在音樂方面的素養就不高,對音樂精神的領會能力就低,那么怎么能教授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從音樂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及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呢?因此,高校要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要做到與時俱進,在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革教學方式,力求用音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樂能夠育人,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促使學生建立正確世界觀及價值觀,可以說,高校音樂教育是高校實現德育的特殊方式及和有效手段。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發揮音樂的德育功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高校音樂教師水平,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品質,提升高校的德育水平。
[1]蔡朝霞.中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之比較[J].藝術科學,2013(02).
[2]趙欣.提高音樂教師素養加強音樂教育管理[J].科技視界,2014(34).
[3]黃素一.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方向[J].藝海,2016(10).
G642
A
祁蒙(1988—),女,漢族,河南開封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表演、歌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