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銳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體態律動教學在西北農牧區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王金銳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人格的培養,體態律動的音樂教學方式,是將音樂學習與身體動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就如何培養高校師范生在教育教學中樹立體態律動教學理念,更好地利用體態律動教學開發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天性展開論述,探析體態律動教學對推動西北農牧區音樂課程改革的作用。
律動教學;教育教學;運用研究
體態律動就是在學生聽音樂的時刻,運用身體韻律來感受音樂并從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于1902年創立了“體態律動”教學法。他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而人的情感一般是通過音樂動作表現出來的。”達爾克羅茲的教學法不以講授為主,而是通過聆聽音樂,學會用動作去表現音樂。在高校師范生的教育教學中,要幫助未來教師樹立體態律動的教學理念,主動學習體態律動教學的樂趣并逐步學會用體態律動的教學方法去引導未來的課堂教學,這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特別是西北農牧區的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有積極的作用。
在對西北農牧區的調研中我們發現,領導重視度是學校音樂課堂呆板的主要因素。由于國家教育投資戰略的逐步西移,學校教學資源得到了很大的充實和提高。一般普通學校基本擁有一架鋼琴,配備有電子琴教室﹑豎笛教室﹑電子音樂教室等。但因師資力量的薄弱,長期未得到使用,有些學校的鋼琴成為了教師擺設個人物品的立柜。其次,教師不夠專業且年齡普遍老齡化。很多學校沒有專職音樂教師,有的兩三所學校共用一名音樂教師。這些教師不是專門的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他們把音樂課作為自己的副業,所帶的其他科目才是老師們的主業。在這樣的條件下,音樂課堂內容顯得較為平淡,他們把音樂課堂局限為教唱學唱歌曲。有的學校校長把教學生唱會幾首歌曲作為音樂的教學目標,兼職老師的基本任務就是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基本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體態律動教學方法。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達爾克羅茲的教學理念,被公認為最富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它的出現填補了日趨專業化的音樂教育的空白。在高校師范專業的音樂教育課堂中,此內容只是整個教學中的很小一部分,在高校普遍使用的尹愛青主編的教材《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中也只安排了一節內容。同時在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因自身條件和心理的局限,對律動的創作和表演存在短板。一是因自身積淀的空泛缺乏創作的素材;二是不能很好地釋放自己參與到創作的過程中去。
綜合課是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最常使用的形式。教師需要從教參上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曲作者﹑詞作者和他們的生平﹑代表作等等,然后再進行熟悉歌曲的環節,在能準確唱會歌曲的基礎上(節奏﹑節拍﹑時值﹑情緒)再去分析歌曲結構﹑情緒。教師范唱環節要有感情。歌曲教唱的環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唱是綜合性課程,對他人聲部的聆聽是關鍵。唱歌課中使用體態律動,以游戲的方式帶動課堂氣氛,是學生們理解內容的輔助手段。
欣賞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教師用最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和審美能力。樂曲的背景﹑風格是聆聽的基礎。要感受作品的結構﹑情緒﹑伴奏樂器的類型﹑音色,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音樂。音樂來源于生活,中小學的很多音樂欣賞課程內容都可以采用體態律動進行引導,對于學生快速理解欣賞內容和活躍課堂氣氛都有積極的作用。
器樂為主的課程會對老師的專業有一定的要求。現在很多學校都嘗試開設葫蘆絲﹑豎笛等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做正確的示范,教授方法要以情感為依托,技能講解要準確。器樂練習成熟的樂曲,也可以使用體態律動的形式,以律動和舞蹈將課程的拓展得到完美的推進。
西部農牧區以少數民族居多,少數民族學生與生俱來的舞蹈天賦可以為音樂課堂帶來很多的驚喜。小學生正處在一個發現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的時期,有專長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指導和鼓勵。
中小學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和創造力十分豐富。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適時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聆聽旋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音響自主表演,用他們自己感受到的音響進行再創造,模仿人物﹑動物﹑樂器等的音色和形象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演元素,匯總成體態律動基本課程,這樣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教學效果。
課堂上引入體態律動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而且在活躍氣氛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生自主的創造和表演中,教師和學生一起互動,縮短了師生的距離,對學生的表演能起到鼓勵和促進的作用,讓教師更容易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和思想,增強了班級的團結協作和榮譽感。
體態律動教學是從體驗到感知的一種愉悅﹑自然的學習狀態。體態律動教育手段可以讓學生從小就在身體活動和思維之間形成一種切換自如的狀態。雖然體態律動在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中早已受到廣泛的關注,但是相對于西北農牧區來說,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和利用的空間。從高校教師培養﹑農牧區教師的培訓﹑師范專業學生的頂崗支教等活動中,強化體態律動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作用,讓體態律動教學走進每一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心里,是發展西北農牧區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方向。
[1]王妤.“體態律動”教學法初探[J].藝術教育,2017(01):96-97.
[2]李萍.體態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中),2017(02).
[3]趙益.小學音樂課要注重體態律動教學[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22).
[4]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J6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