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蓉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15300
“立德樹人”理論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實踐探究*
劉亞蓉**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15300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既為我們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辯證的理解和把握“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精準的把握課程理念,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的實效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實踐探究
“立德樹人”的提出源于我國優秀教育文化底蘊。立德出處:《左轉·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即以德育為先,通過正面的教育,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古人在兩千年前就認識到了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在我國由古到今,以崇高的德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一直都是教育所應達到的目標。
2007年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會議上胡總書記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高校思政課程擔任者,我們不僅要了解“立德樹人”的出處,更重要的是對它的深刻理解。如何理解“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工作中的內涵?“立德樹人”向我們提出了兩個問題:“立德”立誰的德?我們辯證的認為它既包括學生之德育又包括師德之建設。“樹人”樹什么樣的人?答案是培養“明德”的大學生。
(一)現有的思政課程在高校中實施現狀分析
首先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法,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思想政治課程,老師在教授過程中過于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他們思想活躍,信息來源廣泛,但在強大的信息源中不乏有消極的,反動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思想,大學生群體并未完整的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故必定會對其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只靠我們照本學科,填鴨式的講授并未起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其次,大學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時效性。經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大學思政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缺乏對現代社會新現象的分析與解讀,加上本來思政課程本身就具有理論性極強的特點,這讓學生感到課程的內容與現代社會提供的很多實際信息有偏差,感覺到課程枯燥且僵化。
(二)“立德樹人”理論指導對思政課程實施的必要性
“立德樹人”的理論植根于思政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首先,將“立德樹人”貫穿思想政治課程中,將培養“明德”的大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目標。大學之道,即不盲從,具有敏銳明辨是非的洞察力。當今,輿論的力量不斷被放大,信息不斷累加,是非真相在大學生稚嫩的判斷力下,價值導向退居次席,從眾心理易成為道德的綁架。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看清“德之所向”非常必要。其次,將“立德樹人”理論指導思政課程,培養“明德”的學生與“立德”的教師何嘗不是對高校教育的凈化,甚至是對社會環境的凈化?道德高尚的建設者不僅會給高校帶來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得高校真正成為社會所期望的人才培養場所;往更廣的范圍來說,“明德”的高素質人才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顯現!
既然“立德樹人”理論在指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起到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們的思政教育又面臨著不容樂觀的現狀,如何更有效的夯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首先,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我們應將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融入到教學中去,把時代賦予“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穿插在教學內容中去,一方面,任課老師可以依據目前社會中的熱點時事與網上熱議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活動,比如:辯論,模擬法庭、小品表演等多種形式以此來演繹課程內容中的道德觀。另一方面用現代化的新媒體與之進行感情、理性方面的交流,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渠道深入觀察他們的關注點只有讓學生多動嘴,多動腦,老師才能更直接準確的洞察學生的道德取向,思想動向。適時的加以引導,真正意義上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其次,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來實現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互相監督。現有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通過考試、論文等來給出等級和分數,以此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對老師的監督更是流于形式上的年終打分。現有評價體系操作簡單卻缺乏公平,作為授業者,學生也有權利對老師提出評價和監督,比如可以在每次的課程結束時給老師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者評價,或者高校思政部每月開展學生座談會,抽取部分學生對老師進行教學方法、內容、師德等方面的評價,此舉措不僅是一種檢查,更是一種督促!而對于學生的評價我們不應該只是單一的從書面論文、卷面給與評價。更應該從課堂表現,有無遲到,早退,是否知錯就改,是否在上課時能夠對老師提出的案例或熱點給出正確判斷等綜合評價。真正踐行“立德樹人”的雙層涵義,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僅是對學生的道德引領,也是對施教者道德評價的重要標準。
[1]程苗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長江論壇,20014(01).
[2]羅洪鐵.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才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05).
[3]張軼芳.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1):64-65.
[4]陳倩齡,周長群.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57-60.
G
A
*高校輔導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和工作機制研究(SZJ16103)。
**作者簡介:劉亞蓉(1982-),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講師。